為達到無牆醫療願景,醫療院所需採用更多數位工具與平台提供遠距診療、線上諮詢服務,包含遠端監測設備、健康醫療應用程式(APP)等,以改善及強化服務的易用性。

長照機構及社區健康中心需建立與醫療院所的合作網絡,提高健康資源的可取得性,並強化居民的健康意識與自我健康管理。政府則需推動相關政策、修訂法規及鼓勵解決方案開發等,以促進跨部門合作實現整合照護。

科技需整合入現有工作流程

無牆醫療並非全新概念,醫療照護工具也已發展一段期間,但為何過去未能快速普及?除了醫療領域嚴謹保守、醫療照護工具可信度待建立外,許多數位醫療照護工具僅能解決一部分問題,而不能替病患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是為主因。

對於患者和醫療團隊而言,單獨遠距患者生理資訊監測僅提供片段資訊,如果沒有對這些數據執行適當分析,並在需要時快速採取適當行動的建議或能力,即可能增加額外工作負擔(例如患者未正確佩戴以致於數據失真,醫護人員需花時間確認),而非減少工作量。

為使數位醫療照護解決方案能夠真正降低醫護人員工作負擔,它必須無縫整合至現有的臨床工作流程中。相關資料需要能整合至患者的電子健康記錄中,這涉及資料格式標準化、資料串接,以及資料需能整合並進一步分析,而且電子健康記錄介面的易用性、易讀性為醫護人員參與的關鍵,因為過多的數據僅增加醫護人員負擔,而未能提供即時、有效的協助。

缺乏整合的數位醫療照護資訊可能為醫護人員帶來的工作多於價值,因為他們需要費時瀏覽相異的醫療照護資訊系統,其各有各的介面格式,還要綜整不同的數據進行分析,排除不當數據,這將佔用原本可用於與患者互動優化治療的寶貴時間。因此,即便數位醫療照護解決方案通過醫療認證、具備高可信度;但如無法有效整合到臨床流程,則將使醫療照護工具使用率低落。為發揮真正效益,數位醫療照護解決方案提供者應考量產品的可擴充性、易用性、安全性與數據整合能力。

善用數位科技進化醫療照護品質

台灣新版通訊診察治療辦法預計2024年7月1日上路,讓更多民眾可適用遠距醫療。數位科技雖無法解決現有醫療所有問題,但能協助補足現有醫療體系缺口,例如:遠距看診體貼行動不便者、數位慢性病管理提高患者自我激勵持續治療。善用數位科技讓醫療照護的未來更個人化、即時且有效。

無牆醫療相關產品與服務仍在持續進化階段,目前在導入過程中,仍面臨諸多阻力,包含對產品的質疑(準確性不足、不易操作、穩定性不佳等)、與現有系統相容性(資料無法整合、設備不支援等)、使用習慣(患者與醫護人員抗拒數位產品)。推動醫療變革非一蹴可幾,但擁有更有品質的健康生活為全民共同目標,相信在共同目標下,跨界合作將能打造無牆醫療新時代!

(本文為許桂芬、洪春暉共同執筆,許桂芬為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兼組長,洪春暉為資策會MIC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