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清朝末年的鸦片误国开始,各式各样的「麻醉品」即随着战争的减少、文明的进步而泛滥成灾,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成为显学,在全球经济的高度发展下,导致了物质文明的过度发展。虽然物质文明让人类在生活水准、教育、医疗、休闲娱乐等方面有许多正面的助益,但因物质文明的发展速度实在太快(甚至腐化),使得具有平衡作用的精神文明跟不上脚步,万物之「灵」的人类遂面临严重的心灵压力。

而对于年轻气盛、壮年有为的大多数人来说,如果一个社会无法提供足够的精神文明食粮或指引方向,那么芸芸众生在空虚当中,势必得寻求一条发泄的管道。不幸地,一般人在忙碌地蝇苟生计时,忽略了一向高喊「自由、民主」的资本经济社会,长久以来的多元化价值观已被扭曲或操控,因此多元化社会的外壳内包藏了无数的茫然与矛盾。

在此情无计可消除下,「麻醉」遂成了许多社会阶层做为逃避和依赖的乌托邦。讲到麻醉,一般都联想到大麻、鸦片、古柯碱、摇头丸等违禁药品,殊不知,现代人的麻醉品已充斥在每个人的生活及工作环节中。例如:青少年接触游戏软体的情况,已脱离早期单纯的娱乐或休闲,演变到目前的沉迷、歇斯底里(更不必提暴力与色情了),甚至有些游戏开发业者坦言,在设计时就希望能达到有「嗑药」的感觉。其实,现在电影、电视、音乐、杂志刊物的制作与发行手法,也渐多失去艺术或教育的本质,在某些程度上它们也变成一种视觉或听觉上的麻醉品。

令人忧心的是,「资讯」(泛指数位资讯时代的一切文本)目前被对待的情况,似乎也是依样画葫芦。网际网路与通讯的发​​达,让许多人每天固定上网几小时,滑鼠上按Click的手变成一种无意识的反射动作;手机声此起彼落,几分钟不响,就以为手机收讯不良或坏了。很显然地,这些讯息在传递往返中产生了很浓的「迷幻」感,让许多人成为资讯的「瘾君子」而浑然不知。

此刻,知识经济正喊得漫天嘎响之际,吾人必须提防「知识经济」与「资本主义」的高度结合后,由于知识的应用与运作的不当,使知识本身也「误入歧途」沦为麻醉品。而避免的首要之务,就是要做好知识的质化,而非量化。当然,质化的过程须要一个成熟稳固的社会(或社群)文化结构与机制,这一点是我们必须共同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