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走訪十餘家資訊業界領袖,討論未來產業發展的重要議題後發現,雖然媒體報導以負面居多,令整體環境瀰漫著悲觀的氣氛,產業也對目前政治及經濟環境感到焦慮與不安,但多數業者仍然堅定、有計畫的持續投入相關資源,致力建構更宏偉的企業版圖及完整的全球分工布局,他們對台灣產業的未來仍然保有信心。

進一步分析,產業人士的焦慮與不安的原因,主要來自於兩岸關係的緊張及國內政局不確定性對產業造成的衝擊,進而影響企業的集資活動,在缺乏資金挹注的情形下,將會影響企業後續的投資計畫,而結果就是會影響數年後的產業發展;尤其是人才不足、技術人力難覓等困境,都是當前企業所面臨的痛處,這些內在的推力,以及新興市場崛起所帶來龐大商機而形成的外在吸力,促使企業不斷加速全球布局的思考與行動。

相對於台灣,大陸則是以全民皆商的思維致力吸引外資投入,新一代技術官僚重商的積極度、效率及企圖心相當明顯。而其投資環境中,包括土地、人力充沛、勞工可塑性及配合度高等優勢,以及大陸地區年輕一代人力之品質、態度、企圖心、成本及數量也逐漸優於台灣的情形下,企業確實不得不考慮將此資源納入其全球分工規劃布局中。特別是在WTO的架構下,大陸市場在未來將更為開放,在廣大市場的吸引下,會有更多的外商投入彼岸,若台灣廠商不預先部署,勢必將失去先機。

雖然面對如此嚴酷的挑戰,個人仍覺得大家並未失去信心,因為台灣還是具有領先的優勢,包括工程技術能力、資源整合能力、經營管理know-how、快速商品化能力、infrastructure、效率,以及具創意的環境及基礎等,仍然較大陸優越,只要我們能夠不斷的提升與強化,仍然能在世界舞台扮演關鍵角色。

要如何提升呢?我認為在產業方面,應持續建構完整的企業供應鏈電子化系統,強化全球製造、研發、及運籌中心地位;運用大中華經濟圈的生產與研發要素,加強新興關鍵零組件等支援產業的發展;強化優質具全球競爭力的生活環境及基礎設施,吸引國際企業來台設立研發中心。

而對於整體環境的發展,我們亦有深切的三個期待,第一,更虛心的反省:不論朝野,不論產政學研,我們應有更多的自省,如何互換立場,虛心檢討,以凝聚更多的共識與力量,進一步提昇產業的競爭力,這是目前我們環境中所最欠缺的部份。

第二,更善意的批評:期待更少的權謀與語言血腥,而能以公眾的利益出發,提供更多建設性的批評及建言。過去曾有外商關閉在中壢的生產工廠,同時宣佈將在台設立研發中心,可是媒體大篇幅報導關廠的影響,並與廢核四相提並論,幾乎無人討論該如何協助這些外商或本土廠商,能夠順利的在台灣進行研發中心的設立,就是一例。

第三,更多些的感恩:前人胼手胝足,打造紮實的根基,讓我們能夠享受目前豐碩的果實,期待整個環境更多的感恩心情,減少暴戾的對立,攜手為這曾經美麗的家園打拼。

我國資訊電子產業歷經多年努力,基礎已逐漸穩固,唯產業正面臨結構性的變化,彼岸更以跳躍性的成長模式,不斷的在挑戰台灣所擁有的優勢,我們這一代身為產業的中堅份子,應該有更大的使命感、責任感與企圖心,不斷的自我提升,台灣的未來才會是燦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