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三十年來,台灣透過各項經濟建設,以國際化、自由化為主軸,有秩序、分階段地採取外向經濟發展策略,推進至以資訊、半導體產業為主的高科技產業,讓台灣突破各種經濟先天條件的限制,不但大幅提升台灣的國際地位與產業競爭力,也讓台灣在亞洲金融風暴中表現優異而贏得國外高度評價。

然而,近年來台灣經濟成長力道受到國內外政經情勢的影響而日益趨緩,如何運用已有之優勢,解決即將面臨之挑戰,是當急之務。面對未來的挑戰與機會,台灣產業未來的發展策略建議如下:

(一)完善國際化營運環境:在全球化趨勢下,台灣產業的發展已不能全靠國內市場,除了掌握先機伺機在國外取得市場佔有率之外,也應思考如何吸引外國機構或外籍人才來台投資或工作,故台灣應造就出國際化的營運環境。這包括:(1)基礎建設國際化,打造與全球同步的國際化生活環境;(2)法規合理化,透過法規的修正,使台灣與國際規範接軌;(3)金融健全化,朝向國際化之金融環境目標邁進;(4)資本市場自由化,放眼全球市場,讓資金在台灣來去自如。

(二)積極引進與開發高質人力:(1)調整移民、移工政策,並積極大量吸收外籍優秀學生;(2)強化本土人力之訓用;(3)聚焦特定國際合作網絡,例如利用中介機構在印度及其他國家,培訓可引進台灣之人才。

(三) 建立台商全球化網絡鏈結:(1)透過政府協助,以群體之力量抗衡競爭國之角逐,積極協助廠商進入當地市場;(2)建構「風箏策略」之共識,以有限之關鍵資源,如知識、供應鏈或產業聚落等,維繫台商海外佈局與台灣本土經濟之關係。

(四) 推動兆元產業倍增發展策略:包括成立超大型投資計畫,進行各產業全球性佈局,以及充分應用國際資源整合優勢,與國際合作聯盟,進行超大型的國際化資源整併,組成兆元產業的旗艦計畫,將全球資源納入產業鏈體系之中,成為全球資源整合者。

(五)發展突破性創新科技與整合應用,開創下世代兆元新興產業:(1)R&D在突破性創新科技內為重要活動,建議透過國家型實驗計畫發展,並做整合性應用;(2)思考建構以全IP化驅動最高效率的跨國無縫式(Seamless)獨步全球IP化超優值供應鏈。

(六) 建設台灣成為全球優質平價產品營運樞紐:台灣應結合產品改良、結構重組與大量製造等優勢,發展優質平價市場之目標產品,成為「重新定義產品」之營運樞紐,並為成熟產業找到新的定位,在產品概念的設計與關鍵零組件生產,槓桿台商全球運籌的優勢。

(七) 提高智慧資本與深耕關鍵研發技術:健全智慧資本發展環境,成為企業資產及核心能耐,提升企業整體價值,選擇與聚焦適當的關鍵技術,進行深耕選擇多元產業技術領域、廣植頂級技術人力資源,將是立足全球市場不可忽視之課題。

(八) 促進成熟產業價值創造與擴張:運用科技強化價值鏈深度、強化跨領域的合作與融合,以加速成熟產業升級。並為中小企業取得重新發展的機會,以降低創新與轉型過程中所可能發生之風險,進而創造新生的契機。

(九) 擴大設計價值鏈提高附加價值:推動設計的上層概念,全面帶動設計能力,透過設計加值,創造差異化競爭力,提高附加價值與利潤率,進而提升台灣產業及企業的競爭力。此外,也應考量培育頂級工匠(頂尖藍領),訴求精緻工藝。

(十) 推動本土需求型實驗計畫,發展地方特色產業:台灣可以內需市場驅動產品與服務創新、以情境模擬激發對未來生活概念的想像,並運用本土實驗性計畫建立整合能力,作為本土需求發展之示範,進而帶動產業發展,吸引台商根留台灣。

過去十年台灣因產業發展瓶頸與非經濟因素影響,經濟成長不若預期。隨著全球經濟快速的結構性變遷,與科技發展態勢的日新月異,下一個十年台灣會在哪裡,應是需要審慎思考的。面對充滿高度不確定性的未來,如何兼顧理想與現實,開拓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並且集中凝聚產政學研之力,齊一腳步再創經濟奇蹟,應是此刻產業發展最關鍵的議題。

(作者為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資深產業顧問兼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