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電子商務市場買氣逼人,根據統計,阿里巴巴集團發動的雙十一光棍節活動創下約新台幣2880億元的交易量,其中約43%來自行動交易。而此風潮也帶動了國內網購產業的銷售熱潮,許多市場商家業績也呈現高度的成長。

事實上不單是網路購物,在包括大數據、智慧化、行動網路、雲端運算,以及社交網路等關鍵創新技術應用不斷的進化下,人們的食衣住行育樂和社會各層面,都產生極大的變化,不僅產品及服務的功能被重新定義,更重要的是造成產業典範的轉移以及競爭環境的改變!

而在網路典範轉移的進程中,我們觀察到美國的Google、Amazon、Facebook及Apple (簡稱GAFA),大陸的百度、阿里巴巴及騰訊(BAT)等產業生態系逐漸取代DELL、HP、Intel、Microsoft等傳統個人電腦產業鏈,成為當前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標竿。台灣資訊代工產業面臨的轉型問題因而更為棘手,一方面要面對過去品牌大廠的轉型需求與壓力,一方面得配合或迎戰GAFA或BAT等新典範的網路商業模式。

雖然,台灣仍然具有產品製造的群聚優勢,但是由於GAFA之間的平台式競爭與布局,使得科技產業的競爭核心,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從產業供應鏈與群聚,轉變為網路生態體系與社群。

亦即未來的科技產品需要更能滿足特定社群的需求,多樣少量的趨勢將更為明顯。而且生態系的競爭壁壘將更為分明,使得一家代工廠很難同時對應不同的生態體系,更重要的是融入每個生態系之後的移動障礙提高。

這樣的改變,不僅讓代工轉品牌的發展策略變得更為困難,也讓擅長創造產品功能,遜於定義使用者規格的台灣產業,在對應GAFA生態體系與社群創新需求的時候,顯得力有未逮,甚至找不到有利的定位。如何洞悉GAFA的策略雄心,找到具相對優勢的切入點,遂成為產業未來布局的關鍵。

觀察GAFA的發展動態與布局可以得知,GAFA的策略雄心在於快速完善自家的網路生態體系。雖然,各家的切入方式看似不同,但其核心能耐卻極為相似:

首先,這四家公司都有很強的軟體技術與整合能力,協助其建立網路平台與對應的應用服務;其次,他們都有一群重度使用者(lead user),例如Google的工程師、Amazon的作家、Facebook的意見領袖、Apple的果粉與藝術工作者。透過這群重度使用者創新產品的規格、功能與型式,並且進行體驗與口碑的創新擴散;再者,GAFA都有很強的巨量資料分析能力,能夠精準預測使用者的未來可能需求,以發展相對應的產品及服務;最後,這些公司都擁有橫跨軟體、硬體、內容、服務、終端與雲端,並且同時服務企業市場與消費市場的持續創新能力。

這幾個要素,促進GAFA各自的生態體系呈現正向循環,吸引軟體或服務第三方開發者,或其他周邊次產業聚集在GAFA的平台上,共同參與創新,甚至與重度使用者對接,大幅縮短創意到創新的流程,引發更多可能的新創商業模式。

這種多面向、複合式,強調快速創新試驗與演化的產業生態發展軌跡,已經不同於過去強調供應鏈整合、產業群聚,以及OEM/ODM/OBM的發展思維。對於習慣配合品牌大廠來設計自己商業模式的台灣產業而言,急需要跳脫代工與品牌的供應鏈發展思維,藉由參考、結盟、填補或完善GAFA生態體系的發展,來逐步建構台灣產業自主且不可替代的生態系。

綜言之,在創新應用技術的快速發展下,未來將是網路生態體系的競爭,如何轉變代工或品牌的產業發展思維,確認台灣在網路生態的定位,迅速集結現有產業資源,建構自有或融入即將成形的生態體系中,將是未來產業是否能突破瓶頸的關鍵!(作者現任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資深產業顧問兼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