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 LiDAR主要使用機械旋轉方法來達到全方位360°偵測,因此驅動單元由馬達與機械組成,難以減小尺寸和降低重量且成本高。為了克服這些缺點,汽車業者與科技界合作,借助半導體與光電技術取代驅動單元,並稱之為「固態型」。由於沒有旋轉機構,以雷射光束取代,雖然照射角度受到限制,但由於體積小,安裝位置具有高度自由性,可透過多個感測器而達到覆蓋360°,將逐漸成為汽車ADAS的主流。
光電協進會(PIDA)表示,據日媒調查有20多家公司參與投資開發,聚焦於自動駕駛Level 3以上等級,以無機械驅動的半導體固態型3D-LiDAR為主,透過體積小型化、降低成本和3D高精度成像正迅速相繼加入市場。根據TSR的指出,全球汽車LiDAR市場(1-3D類的系統合計)會從2019年的430多萬台成長到2030年的近2440萬台,2035年時預計將大幅成長至6900萬台。
PIDA產業分析師林政賢認為,若自駕車要升級到Level 3等級,即使在雨天、雪天和霧天等惡劣天氣或視線黑暗中,也必須準確測量到與每個物體的距離、形狀和位置關係,以提高識別和鑑別的準確性。
在LiDAR市場中主流包含非機械驅動的「固態型」,與雷射掃描的「MEMS型」。在車載裝置上,除了裝置在前方的LiDAR用以支援偵測距離較遠之處外,如裝置於車體四個角落以偵測車子側面、後方停車等普通道路上各種車況,裝備在如頭燈與保險桿等支援短、中距產品也出現。近年來在LiDAR開發上以歐美業者為主,3D-LiDAR大廠Velodyne採用獨有的MLA(Micro LiDAR Array)技術,新開發次世代輕便型LiDAR「Velarray」及在裝配在車身外四個角落的「VelaDome」,將可偵測FOV 180度距離30公尺的物體,提供更安全的行車保護。Continental在收購美國ASC(Advanced Scientific Concepts)的LiDAR部門後,正在開發為高度自駕車的固態型設計之短距離LiDAR「HFL110」,將融合遠距以雷達,偵測50公尺程度的中、短距離之LiDAR為主。
林政賢指出,目前在車前的感測檢測距離方面約在200~250公尺左右,其中以Pioneer的產品測距500公尺最遠,甚至可以檢測到如路旁標示步道的石頭。在價格方面,因為目前處於實驗車輛階段的高價,但是許多廠商的目標是量產階段每具LiDAR 500至100美元。近來廠商為了搶先進入市場而有降價的趨勢,大疆(DJI)的「LIVOX」甚至將最新產品的價格定在15萬日元(USD1363)以下。各公司都將車用3D LiDAR的時程定在2021年以後,市場傳出奧迪A8高級車採用Valeo的3D-LiDAR、BMW也預計將配備Innoviz的3D-LiDAR汽車於2021年開始量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