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SmartAuto / 新聞 /
愛立信2030年十大消費者趨勢 智慧連網裝置將不可或缺
 

【CTIMES/SmartAuto 王岫晨 報導】   2021年02月02日 星期二

瀏覽人次:【4596】

愛立信發佈最新《2030年十大消費者趨勢》呈現5,000萬科技嘗鮮者對未來科技趨勢的期望與預測。消費者認為,未來的連網技術將變得更加靈活且更具互動性,並且預測到2030年,智慧連網裝置將能夠針對各種日常生活場景提供更加主動、甚至更具創造性的服務選項。

消費者對智慧連網裝置未來可能扮演的各種角色的預測,是愛立信第十版《10大消費者趨勢》的介紹重點。這些角色都可以被視為新的服務領域,為5G供應商開創一系列將智慧型網路擴展至更多消費者的機會。

愛立信研究部的願景,是利用人工智慧和蜂巢通訊技術的進步,能使智慧連網裝置在未來網路之間安全地通訊。在這個過程中,智慧連網裝置可以讓世界比起以往更好地回應消費者的需求。

這項研究,從以人類為中心的感知到理性的功能效果為範圍,向受訪者提出了112個智慧連網裝置的概念。報告中的每個趨勢都描述了智慧連網裝置可能扮演的特定角色,歸納出消費者預測智慧連網裝置到2030年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10種角色。

愛立信消費者行為暨產業研究室負責人,同時也是報告作者之一的Pernilla Jonsson博士表示,消費者對於網路連結更加智慧化的期待高於所有其他智慧連網裝置的類型。『連網助理機器人』趨勢預測,隨著蜂巢式網路、Wi-Fi及固網連結之間能無縫連結,以及在人口密集區域引導消費者找到最佳網路訊號的智慧訊號定位器普及,終端裝置將能智慧地適應任何訊號。

這意味著5G供應商將有機會在智慧型網路引進一系列全新的服務,藉此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2030年10大消費者趨勢》介紹的每一個設備角色,都可以被視為一個全新的服務領域。」

Pernilla Jonsson進一步指出,例如,『社區守望機器人』趨勢凸顯了機器智慧提供社區急需服務所扮演的角色。『智慧解說機器人』提出了一種新的概念,即所有連網設備都需要具備向用戶介紹自己的能力。而『環境永續機器人』則專注於滿足人們對於智慧氣候建議在地化的需求日益增長。所有這些潛在服務的共同之處在於,他們都依賴能橫跨設備的智慧通訊。因此,與今日相比,建立網路連結在未來將更加重要。

2030年10大熱門消費趨勢包括:

1. 身體強化機器人:健身輔助,76%的消費者預測,將會出現智慧型姿勢輔助套裝。

2. 隱私守護機器人:四分之三的消費者認為,隱私保護系統將可以幫助阻擋監視攝影機和電子監聽。

3. 社區守望機器人:78%的消費者認為,電子看門狗服務將能提醒鄰里親友有外入入侵。

4. 環境永續機器人:未來的氣候將非常極端──82%的消費者相信未來這些裝置將能分享資料,並對當地暴雨或高溫氣候發出警告。

5. 居家辦公機器人:在家工作無干擾──79%的人預測,智慧音箱可以在家庭辦公空間周圍設置隔音牆。

6. 智慧解說機器人:超過80%的消費者預測,自動化財務管理系統將會為你解說投資處理方式。

7. 連網助理機器人:83%的消費者表示,智慧訊號定位器,將可以引導你找到最佳連結點。

8. 駭客機器人:37%的AR/VR用戶想要訓練駭客機器人,用來竊取或攻擊別人。

9. 媒體創作機器人:裝置將會負責策劃內容。62%的消費者認為,遊戲主機將會根據他們的遊戲取向來製作原創遊戲。

10. 老大機器人:約70%的人相信,社群網路AI將會理解你的個性,並為你建立有利身心健康的交友圈。

相關新聞
以運動數據折減保費!資策會攜手產業首創健康運動型外溢保單概念
Ansys獲台積2024年合作夥伴獎 助加速 AI、HPC 和矽光子IC 設計
AMD攜手合作夥伴擴展AI解決方案 全方位強化AI策略布局
研究:全球電動車電池市場競爭升級 中國供應商持續擴大市佔率
英飛凌攜手ZF 以AI演算法優化自動駕駛軟體和控制單元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文章
» 光通訊成長態勢明確 訊號完整性一測定江山
» 分眾顯示與其控制技術
» 新一代Microchip MCU韌體開發套件 : MCC Melody簡介
» 最佳化大量低複雜度PCB測試的生產效率策略
» 公共顯示技術邁向新變革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B5C3RSRSSTACUKE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