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的行為改變與落實節能減碳措施是推動淨零轉型的重要關鍵,應該如何在生活品質和減碳之間達到平衡?為確實瞭解和比較民眾在淨零永續的認知與實際行為,從中發掘潛在商機,工研院採用網路調查「淨零永續」未來兩年落實意願,透過線上調查平台,邀請18~64歲具臺灣國籍民眾填寫網路問卷,此調查剖析目前臺灣成年民眾五個年齡層(18-24歲、25-34歲、35-44歲、45-54歲、55-64歲)在食、衣、住、行、育樂、用品等生活面向上,對於淨零永續行為施行現狀與未來落實意願調查。調查時間為4月14~29日,共回收1,679 份有效問卷。
|
淨零永續行為的商機涵蓋食衣住行育樂和用品等範圍(source:ITRI) |
工研院首次發表「2022年臺灣淨零永續行為」調查結果。從數據中顯示,臺灣民眾在20項淨零永續行為形成比率偏低,未來2年最可能落實「採購家電時,僅購買具有節能標章或能源效率標示1級的產品」、「購買與食用台灣生產和時令的食品」、「吃您買的東西,沒有丟棄」等三項行為;至於其他項目的行為落實比率較低,尤其18-24歲的年輕族群目前採用比率,以及未來落實的意願在各年齡層偏低。這次調查結果顯示,臺灣民眾生活行為距離淨零永續出現相當的差距,仍有相當大的提升空間。
工研院能源策略長林志勳建議政府與企業合作,透過行為洞察以掌握民眾行為模式和原因、提供支持個人採取淨零永續行為的基礎設施與技術,他提出Nudge輕推理論,用適度的誘因及鼓勵、提醒等方式來促使個人在自由選擇下決定行為,以及依據「E.A.S.T原則」:容易執行(Easy)、具備吸引力(Attractive)、具備社交性(Social)與即時性(Timely)等4原則設計推動政策或產品方案,推動民眾於生活中逐步落實淨零永續行為。
「淨零永續」行為的改變將帶動產品與服務需求。短期之內,比如在地飲食、減少塑膠原料、綠色旅遊、電動車輛、延長資通訊產品壽命具有市場潛力,而政府政策與企業廠商的共同合作,將能夠促進民眾淨零永續行為落實,進而推動淨零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