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應氣候議題引發國際高度重視,各國陸續提出「2050淨零排放」的宣示與行動,造成供應鏈減碳壓力。台灣也在今(30)日由國發會正式公布「2050淨零排放政策路徑藍圖」,提出截至2050年淨零排碳的軌跡與行動路徑,並以促進關鍵領域的技術研究與創新,引導產業綠色轉型,帶動新一波經濟成長;並期盼在不同關鍵里程碑下,促進綠色融資與增加投資,確保公平與銜接過渡時期。
|
經濟部對此的思維與策略是能源與產業要密切合作,先達到低碳、再邁向零碳,以「大帶小」模式,輔導群體力量實現淨零碳排。 |
國發會進一步指出,未來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將會以「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等4大轉型,以及建構「「科技研發」、「氣候法制」2大治理基礎環境,輔以「12項關鍵戰略」,就能源、產業、生活轉型政策預期增長的重要領域制定行動計畫,以整合跨部會資源,落實淨零轉型的長期願景目標。透過打造具競爭力、循環永續、韌性且安全的各項轉型策略及治理基礎,以促進經濟成長、帶動民間投資、創造綠色就業、達成能源自主並提升社會福祉。
國發會主委龔明鑫表示,針對中小企業轉型議題,政府會照顧中小企業,將保留一定比例的綠電,提供給中小企業購買,也會輔導企業建構減碳能力。另就燃油車議題,龔明鑫強調,未來政府不會採取禁售/禁買燃油車的強制手段,而是透過補助及完善使用環境的方便性,提高民眾購買電動車的誘因,同時也鼓勵電動車廠商加速發展。
經濟部次長林全能認為,目前產業界看待2050淨零排碳政策時,已不再只是被動配合,而是在面臨全球碳管制機制和趨勢下,維持產業出口的競爭優勢和必備條件。因此,不但要求盡快達到淨零目標,還要在過程中帶來其他價值,例如創造新興商機、綠色產業成長的機會。
經濟部對此的思維與策略是能源與產業要密切合作,先達到低碳、再邁向零碳,在產業部份以「大帶小」模式,輔導群體力量實現淨零碳排;同時建立綠電交易系統和市集,以協助中小企業買到充足再生能源。經濟部也已經研擬規劃到2030年的經費,投資推動技術研發與擴散。
台灣機械公會(TAMI)也在稍早舉行會員大會時便指出,基於氣候變遷影響與節能減碳已成為全球重要議題,歐盟已宣布將於2023年試行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並將於 2026年開始收費。除了未來商品將增加碳稅成本外,各國也將紛紛推出各自的減碳政策與措施,台灣以出口為導向,未來將面臨更複雜之國際競爭關係,機械產業也將無法倖免。
「機械製造產業本身雖然不是耗能的產業,但製造出低耗能、環境友善的生產設備,卻是全球節能減碳的重要關鍵,這是台灣機械業需要面對的挑戰與機會,若不及早因應,未來將可能在國際競爭中失去優勢,影響訂單與未來發展。」
然而,由於台灣機械產業大多數為中小企業,未來該如何針對本身產品盤查碳足跡,擬定減碳策略與措施,規劃碳權取得與碳稅因應;以及上市企業如何善盡「ESG(環境保護Environment、社會責任 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責任,才能面對國際對環境永續的要求等,都是亟需政府協助的議題。
「否則,如同在台灣的電動車一樣,倘若製造業生產的電力來源都來自火力發電的話,又該如何計算碳足跡呢?」這也是業者未來幾年要推動的重點,包括過去數年已小有成績的智慧機械與智慧製造,從中取得的關鍵大數據,就可能是未來達成碳中和的解方。機械公會也將持續推動,並藉由「台灣智慧製造大聯盟」來整合擴大影響層面,打造台灣成為世界高階製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