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SmartAuto / 新聞 /
就是要眼光好! 工研院搭橋成立台灣眼視光大健康產業平台
 

【CTIMES/SmartAuto 陳復霞 報導】   2019年05月07日 星期二

瀏覽人次:【4974】

全球人口老化、糖尿病人口增加與3C產品的盛行,導致全球視覺障礙(Visual Impairment)人數逐年攀升,大幅帶動眼科相關產業的需求,工研院結合產官學醫7日成立「台灣眼視光大健康產業平台」,包括大學眼科、晶碩光學、明達醫學、晉弘科技、承賢科技、艾克夏醫療儀器、台灣醫療器材同業公會等多家廠商,串連台灣眼科產業資源,從技術研發到產品上市,以及檢測診斷到醫療照護,搶攻全球商機。

工研院與產學研醫界共同成立「台灣眼視光大健康產業平台」(攝影/陳復霞)
工研院與產學研醫界共同成立「台灣眼視光大健康產業平台」(攝影/陳復霞)

工研院副院長彭裕民指出,台灣近視人口比例全球第一,每10人就有9人近視,近3人是高度近視;青光眼患者已逾34萬人,預估2020年時將突破45萬人,工研院因應趨勢為產業找利基點,有別於昔日以單一技術或設備的研發授權方式,建立平台整合臨床、醫材、藥物等各方面,形成創新服務的差異化,以及擴大場域的服務模式,建立新的生態鏈,以協助產業開發並擴展新市場,例如開發完成行動視力檢查箱,讓眼科檢測醫療服務走出醫院、走入社區。針對糖尿病眼底病變辨識系統,運用AI深度學習完成視網膜病變嚴重度判讀,輔助醫護人員即時診斷等。

彭裕民表示,希望透過跨領域整合平台促進產官學醫交流,加速台灣眼科產業的發展。他認為未來中小企業外銷宜以輸出服務系統為主,而歐美市場已自成格局不易切入,新興國家仍有發展空間,因此有機會切入。

工研院生醫所所長林啟萬表示,近年來,台灣眼科產業因強大的市場需求,市佔率不斷提升,為加速新產品開發及產業化,希望透過整合平台將台灣有優勢的高科技產業與生醫產業聚焦在眼科,加速眼科相關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的優勢。工研院籌組「台灣眼視光大健康產業平台」,結合產學研醫的資源,從臨床需求、眼睛檢測醫材、治療藥物與敷料醫材、臨床試驗,到最後的場域驗證及國際行銷推廣,加速創新產品開發及上市。從產品模式轉向服務模式,與醫療服務系統結合,以及訊息共享,鼓勵新創公司積極開發技術及產品,因應死亡之谷的挑戰。

此外,眼科醫材分類廣泛且差異度大,因此全球眼科國際大廠占比約為45%,中小型企業約為55%,全球眼科醫材主要區域市場為北美地區(2018年合計約為36.9%,其中美國市場占32%),而中國眼視光市場因高齡化、生活方式改變及收入水準提升推動眼視光市場需求,大學眼科總院長林丕容表示,人類在智慧型手機發明前,從來沒有用眼睛盯著發光體這麼久。手機普及率仍在持續,中國最近關注兒童青少年近視的議題,列為「十三五」全國眼健康規畫工作目標,而其他新興國家也都有相關需求,台灣眼科產業在國際市場充滿機會,他認為ICT及光學產業上下游完整,醫療機構品質優異,可近性高,為台灣產業的利基。至於未來3C產品對於眼睛所造成的影響仍有待進一步的觀察。

林丕容表示,結合眼視和光領域是「台灣眼視光大健康產業平台」的特色,也期望許多產業界比較難做的臨床實驗、醫療器材法規鬆綁,能透過平台將需求更快傳達給政府與醫學中心共同想辦法解決問題。他從台灣眼科產品-隱形眼鏡、人工水晶體、OCT及眼底鏡談及開發的不同策略思維。此外,從終端需求來看,台灣在隱形眼鏡、近視預防、視力矯正方面深具發展潛力,而行動醫療、遠距監控、AI、AR及VR的應用將成為未來的眼科發展趨勢,與AI結合的眼科醫療服務舉例來說,AI雲端視網膜篩查即是應用服務之一。

關鍵字: 眼視光  健康產業平台  眼科醫材  ITRI  大學眼科 
相關新聞
AI加速冷革命 經濟部與英特爾打造高算力系統冷卻實驗室
工研院:南台灣新經濟聚焦電動車、海洋雙引擎
工研院攜手業者 首創電動大客車智慧充電服務
2021 VLSI聚焦記憶體內運算與AI晶片 台灣供應鏈優勢再現
工業局跨部會合作舉辦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展現前瞻應用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文章
» 一次到位的照顧科技整合平台
» 共封裝光學(CPO)技術:數據傳輸的新紀元
» 高速數位訊號-跨域創新驅動力研討會
» 高級時尚的穿戴式設備
» 醫療用NFC的關鍵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BIDY1KGGSTACUKM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