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推動晶片製造技術跨越「奈米晶片」障礙
 

【作者: 艾夏‧辛哈】   2001年10月05日 星期五

瀏覽人次:【10115】

半導體產業正從0.18微米鋁製程技術升級至0.13微米並開始了銅製程的量產;下一步將邁入的是0.10微米或100奈米製程,為「奈米晶片」世代的揭開序幕。在奈米晶片世代裡,更先進的元件將由數十億顆電晶體所推動,使廠商得以做出速度更快、效能更強大以及功能更多的晶片。應用材料正率先業界發展相關系統與製程模組,以協助客戶克服奈米晶片的障礙。


應用材料創新技術,隨著摩爾定律前進

長期以來,摩爾定律(Moore's Laws)一直深深地影響著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就技術觀點而言,摩爾定律意味著晶片的電晶體總數每18個月將增加一倍,然而摩爾定律同時意指個別功能的晶片成本會隨著時間而逐漸下降,例如當DRAM進入16MB世代後,成本就開始大幅下降,其後更以指數曲線往下滑落。這不但是推動電子產品革命的主要力量,也是推動奈米晶片製造革命的主要力量。


從Precision 5000化學氣相沉積與蝕刻平台以及Endura物理氣相沉積平台開始,應用材料公司在降低晶片製造成本的過程中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推出最新的300mm設備,包括銅/低介質材料、原子層沉積(ALD)製程、Radiance快速高溫處理閘極氧化沉積設備以及SWIFT單晶圓離子植入設備等。透過這些努力,在奈米晶片世代裡將可促使功能更強大、攜帶更方便、且價格更低廉的電子產品問世。


半導體產業的三股推動力量

進入奈米晶片時代,有三股力量推動著半導體產業的發展:銅/低介電常數導線、先進電晶體以及降低成本,後者主要是透過縮小電路結構和採用更大晶圓來達成。縮小電路結構需要更高的精準度,是製程技術最大的挑戰;如果使用面積更大的300mm晶圓,半導體產業就必須提供全新的製程設備。


就晶片的導線結構製作而言,銅與低介電材料可以滿足下面兩項要求:一是提供更快的信號傳輸速度,一是使導線能夠承載更大電流。利用低介電材料,廠商可將導線做的更細,間距更小,同時減低功率損耗到最少;這些新材料與製程還能降低晶片的電力消耗,促成可攜式電子產品的不斷進步。


電晶體已經成為奈米晶片製造的一項關鍵要素,決定在未來晶片上能夠做出多小的電路結構;此外,電晶體也影響晶片的速度、功率消耗以及可靠性。


銅導線製程技術

導線結構縮小是引領微處理器進入GHz時代的重要因素;就在不久前,0.35微米元件為五層的鋁金屬,時至今日,100奈米晶片已具有八層的銅金屬設計。隨著元件電路結構的不斷縮小,長寬比又持續增加,晶片上的導線結構越來越像是一大堆密密麻麻的摩天大樓,表示同樣電流必須通過更細小的導線路徑。


為支援100奈米晶片的導線製作,應用材料提供最先進的設備來執行主要製程處理步驟,包括介質沉積與蝕刻、銅阻障層/種晶層、電化學電鍍及化學機械研磨。應用材料是介質沉積、銅阻障層/種晶層沉積以及化學機械研磨市場的領導廠商,並在其它領域提供極具競爭力的產品。


低介電材料是縮小導線結構的另一項重大挑戰,其中包括薄膜穩定性、製程整合和可支援100奈米世代的能力。應用材料已發展出Black Diamond薄膜材料,提供客戶最小的有效k值及最佳的可製造性。


目前台積電已開始採用Black Diamond材料,應用於0.13微米雙嵌刻整合處理製程,同時投入實際的晶圓生產作業。除了台積電的八層銅金屬雙嵌刻製程外,摩托羅拉與超微也決定採用應用材料Black Diamond技術製造第三代銅製程。


針對100奈米以下的製程處理,銅金屬溝道充填與導電區充填即是新的解決方案,這種整合製程模組可將不同製程技術、個別製程設備以及製程監控功能整合在一起,進而克服製程技術挑戰。


舉例來說,利用「介質沉積+介質蝕刻+量測與檢視+化學氣相沉積+金屬化學氣相沉積+電化學電鍍+化學機械研磨+量測與檢視」等製程順序,就能在100奈米及其更小的元件上做出長寬比很大的銅導線結構。


應用材料將其它的多製程技術用於導電區填充製程,其中包括原子層(ALD)沉積技術,這些整合製程不但在技術上相當成功,同時也提昇了晶圓的生產良率,讓設備發揮最大的生產力。


應用材料的電晶體技術

電晶體是晶片上的基本電子開關,進入奈米晶片世代後,所面臨的困難挑戰或許還多於導線結構。針對100奈米晶片的所有重要挑戰,例如淺溝隔離層、閘極堆疊、超淺層和更精密的導電區結構等。


舉例來說,針對100奈米以下的閘極製造,利用 300mm閘極堆疊模組能夠提供一套全方位解決方案,這套系統可以把多組製程設備整合至一個平台,包括執行閘極氧化沉積的Radiance快速高溫處理設備、POLYgen多晶矽沉積設備以及「分立電漿氮化製程」(Decoupled Plasma Nitridation)反應室。


應用材料還獨家提供單晶圓高溫處理技術,能大幅改善製程的週期時間與產出,特別是在300晶圓廠內,這項技術可在許多應用中取代傳統批次式的爐管設備,因此很快就為世界各地半導體廠商所採用;單晶圓高溫處理技術亦大幅降低溫度範圍,滿足100奈米及其以下電晶體元件的嚴格要求。聯華電子已決定採用應用材料的單晶圓前端製程技術,以製造先進晶片,並用它來取代爐管步驟,聯華電子認為單晶圓熱處理反應室同時提供了技術及上市時間優勢。


至於離子植入的雙系統解決方案,則是包括:具超淺層功能的Quantum離子植入設備以及所有參數(中電流與高能量)植入功能的SWIFT單晶圓離子植入設備;另外還有DPS矽晶蝕刻設備,可將閘極蝕刻與淺溝隔離層蝕刻功能延伸至100奈米以下的電晶體元件中。


晶片製造的下一個典範:製程模組

半導體產業要沿著摩爾定律的道路繼續前進,關鍵在於下面三種技術的匯聚:元件的縮小、銅與低介電材料、以及300mm晶圓,這也是實現奈米晶片的基礎。現在又出現第四波技術--整合式製程模組,帶動半導體產業最新的典範轉移,以克服技術持續進步的各種挑戰。


應用材料發展「整合製程模組」的概念,希望提供更高效能、更快速的製程認證及產品上市時間。製程模組初期以兩套或多套作業順序相連的設備為目標,將製程加以整合,使整個製程既有高度的相容性,又可以彼此合作得到最佳結果。


目前應用材料已將製程整合及製程監控技術結合,針對通過製程設備的每一顆晶圓,精確量測各種薄膜參數與缺陷,並且採用「先進製程控制」(Advanced Process Control)軟體執行閉迴路製程控制,透過一個具有前向饋送/反向饋送能力的模組控制器,把資訊傳送給整個製程模組,使製程模組的作業就像是一套設備,且能提供極高的精準度與生產力。


雖然先進製程控制軟體可讓個別設備變得聰明,但只有利用模組控制器來提供前向饋送/反向饋送的通訊能力,整套設備才算是真正的智慧型系統。為發展200mm及300mm模組,同時向客戶進行功能展示,應用材料成立「設備及製程整合中心」(EPIC),預計今年模組產品可開始出貨至全球各地的客戶。(作者為應用材料全球資深副總裁)


相關文章
AI高齡照護技術前瞻 以科技力解決社會難題
3D IC 設計入門:探尋半導體先進封裝的未來
SiC MOSFET:意法半導體克服產業挑戰的顛覆性技術
意法半導體的邊緣AI永續發展策略:超越MEMS迎接真正挑戰
CAD/CAM軟體無縫加值協作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豪威集團推出用於存在檢測、人臉辨識和常開功能的超小尺寸感測器
» ST推廣智慧感測器與碳化矽發展 強化於AI與能源應用價值
» ST:AI兩大挑戰在於耗能及部署便利性 兩者直接影響AI普及速度
» 慧榮獲ISO 26262 ASIL B Ready與ASPICE CL2認證 提供車用級安全儲存方案
» 默克完成收購Unity-SC 強化光電產品組合以滿足半導體產業需求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18.221.90.184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