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奈米級IC測試挑戰
 

【作者: Cadence】   2005年05月05日 星期四

瀏覽人次:【10915】

過去數年,數位電路的測試方法一直隨著科技演進。其中,首次的最大改變是從晶片I/O的功能性測試(以邏輯模擬測試向量為基礎)轉變成以掃描(scan)為基礎的測試方法。當測試的複雜度增加時,以功能性測試法來檢測製程的缺陷(defect)將變得越來越困難(和昂貴)。功能性測試通常具有低的「黏著性測試(stuck-at test)」之覆蓋範圍,並需要大量的人力來開發。需要使用「可測試性設計(Design for Test;DFT)」的方法,才能解決功能性測試的限制問題,譬如:掃描測試和「自動測試樣本產生器(Automatic Test Pattern Generator;ATPG)」──這是針對「黏著性故障(stuck-at fault)」模型。這是一個普遍被接受的觀念:高的黏著性測試之覆蓋範圍是一種確保產品品質的最低要求。必須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公司都同時從功能性測試轉換成以掃描為基礎的ATPG──有些公司具有額外的資源,能夠負擔追加的開銷,仍繼續使用功能性測試法來企求高品質的產品。


除了黏著性測試以外,IDDQ測試(測量一個處於靜態狀態下的裝置之無負載電流量)已經成為一種能確保產品品質的有效方法。大於130 nm的製程,若使用黏著性和IDDQ測試法,通常就足以維持出貨前的產品品質。這是因為過去的製程缺陷,在本質上,大都是屬於靜態的,而靜態的缺陷比較容易以黏著性測試法來發現和解決。此外,它們的無負載洩漏電流是很小的,因此IDDQ可以有效地檢測出許多非靜態的缺陷。


然而,許多公司已經注意到,當尺寸達到130 nm時,上述情況就改變了。在這個尺寸(或更小)中,線路密度、訊號完整性、高頻的需求都使晶片大小逼近於它的極限值。曾經是靜態的缺陷,現在不再是靜態的了;它們已經變成延遲缺陷。在許多案例中,有缺陷的節點雖然可以得到正確的邏輯準位,但是它們的功能性時脈速率會變慢。延遲缺陷的例子包括:電阻短路、電阻斷路和訊號完整性問題。延遲缺陷是比較難被檢測和診斷的,這暴露了傳統測試方法的極限。在130 nm和以下的製程,IDDQ測試法將無法檢測出細小的延遲缺陷,這是因為平均洩電流的增加使得測量的最小單位(resolution)無法再更小。黏著性測試和IDDQ測試仍然可以用來捕抓靜態的和大量的延遲缺陷,但是,它們還需要能有效檢測出延遲缺陷的測試方法來輔助。
...
...

使用者別 新聞閱讀限制 文章閱讀限制 出版品優惠
一般訪客 10則/每30天 5/則/每30天 付費下載
VIP會員 無限制 20則/每30天 付費下載
相關文章
AI高齡照護技術前瞻 以科技力解決社會難題
3D IC 設計入門:探尋半導體先進封裝的未來
SiC MOSFET:意法半導體克服產業挑戰的顛覆性技術
意法半導體的邊緣AI永續發展策略:超越MEMS迎接真正挑戰
CAD/CAM軟體無縫加值協作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豪威集團推出用於存在檢測、人臉辨識和常開功能的超小尺寸感測器
» ST推廣智慧感測器與碳化矽發展 強化於AI與能源應用價值
» ST:AI兩大挑戰在於耗能及部署便利性 兩者直接影響AI普及速度
» 慧榮獲ISO 26262 ASIL B Ready與ASPICE CL2認證 提供車用級安全儲存方案
» 默克完成收購Unity-SC 強化光電產品組合以滿足半導體產業需求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BIC3K0SWSTACUKX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