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開放」的議題或商業模式,這些年來似乎大為流行,然而流行歸流行,卻不一定等於具有開放的內涵,而且很多人還會假開放之名而行偷雞摸狗與包山包海之實呢。所以,開放不一定要趕流行,而是要有一顆開放的心,以及所要開放的目標,具體標準則是建立在共享共榮的現實基礎上。當自己的東西不願付出與他人分享的時候,所有的開放都只是耍手段或趕流行罷了。就像電影《海角七號》中的台詞一樣:「山要BOT、土地要BOT,現在連海也要BOT嗎?」

要檢視開放的東西,比較簡單的方法就是從「開放式標準」來著手。(Source:ClipArt)
要檢視開放的東西,比較簡單的方法就是從「開放式標準」來著手。(Source:ClipArt)

是的,開放的重點就是要能夠共享,如果外地人BOT恆春的海邊,恆春本地人看海卻要多花錢,那麼這是哪門子的開放呢?然而像這類不合理的事情,在現實生活裡卻到處在發生,於是講民主的自己不民主、要開放的自己卻不開放;自許為真理的不講真理、以人民為貴的不管人民。因此,講開放得先依現實來認清自己有什麼東西可以與他人分享,然後才能要求別人遵照共同的標準來開放。但是這一點很難,因為大部份人總是指著別人,從不反省自己。

所以,講開放的另一個重點就是要建立「開放式的標準」,這是一種無形的東西。也就是說,開放第一要有具體有形的東西,第二要有「開放式標準」這種無形的東西,才能實際的發展執行。當然,徒法不足以自行,還要有開放的心,也就是願意去做、去執行的人。以上這三個重點缺一不可,所以雖然開放這個議題很熱門、很流行,當然還要問清楚業者所謂的「開放」,指得是什麼東西?

要檢視開放的東西,比較簡單的方法就是從「開放式標準」來著手,例如USB、藍牙這種開放式的傳輸介面架構,就得看它所訂定的標準在那裡?如果加入USB或藍牙的社群組織,自己能夠得到什麼?貢獻什麼?其它如Internet、共享軟體或是個別的開放社群,它們所內定的標準,是否真正達到一定的開放程度?講明白一點,開放就是透過標準(禮節)來建立的,就如同民主就是透過法制來建立是一樣的道理。

很多業者都曾經嘗到開放的好處,所以他們當然會提倡開放性的架構,但是一旦成為一方的霸主之後,又會設下開放的陷阱,最後可能連自己也跌下去而不自知,因為他們以為包山包海就是開放,其實這是擴張,不是開放。例如,微軟就是因為PC的開放性架構而成為軟體巨人的,不過到了Internet時代,為了維護霸業,也會因為作業系統夾帶IE、搜尋引擎等托拉斯行為而遭到批判處分。

Google也是因為Internet開放性架構而成為搜尋引擎的巨人,現在Google又看好手機市場,提出了Android開放作業平台。Android由於本身就是從Linux作業系統的開發應用而來,當然就必須遵從Linux的開放式標準-GPL來執行,這樣似乎不用懷疑它的開放性,也因此Android來勢洶洶,直接威脅了傳統封閉式的作業系統。不過Google本身擴張的野心,仍然透過此一動作而顯現無遺,因此,流行歸流行,包括Google自己,不要一不小心就跳進了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