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率高涨,是这波全球金融风暴强袭之下,最残酷的数字。每一个失业人口的背后,都代表着一个失依又彷徨的家庭,因此,实际受影响的人数,恐怕要比失业人口再高上许多。所幸,最坏的局面可能已经过去,在产业与市场逐渐复苏之下,失业率也将有所降低。然而,在大家努力拼经济的时候,或许也当思考一下更长远的产业转型与人才教育的议题,特别是人才的培育,这对台湾以经营全球市场的目标有着绝对性的影响,尤其是国际观的养成。因为跨离本土之外的市场,光有专业技能是绝对不够的。

/news/2009/05/31/2100267930.jpg

毫无疑问的,「学以致用」是人才培育的重点所在,但日前有一则报导却指出,在当前失业率攀高的情况下,仍有高达6成2的企业主反应,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这意味着台湾的教育内容,已经赶不上产业的需求,特别是在先进的电子产业上,人才长时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许多业者最常反应的困境就是人才不足,就连台湾首屈一指的国家级研究单位工研院,也都常闹人才荒。

会出现这样的落差,难道是政府的不作为吗?恐怕也不是。事实上,政府和学校为了迎合产业的需求,已经做了许多的改进,包含广设专业大学与研究所,以及强化产学合作等。数年下来,也培育了一定数量的就业人才,但改进的成效却十分有限,很大的原因是学生质与量的不足。简单的说,就是毕业的学生职能不能立即符合企业需求,再者为毕业生的数量赶不上产业扩张的规模。一位园区附近的国立大学院长就直言,台湾的教育都在赶流行。那个产业热门就成立什么研究所,但在软硬件都没到定位的情况下,很难培养出有竞争力的人才。

而至于国际观的养成,这正是当前台湾教育的一大弱项,受制于台湾特殊的历史与政治环境,也让台湾学生的国际观培育更显困难。然而,具备国际观又是身处全球化市场的必备特质,只有充分了解多元文化及具备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才能真正的立足台湾,放眼世界。一位上柜公司的总经理就认为,硬件的设备与器材只有钱就可以买到,并不是竞争力所在,企业的竞争力是来自于人才,而且是要具备国际观的专业人才。去年与三阳工业一起研发折迭电动机车的麻省理工学院多媒体研究所教授Bill Mitchell,在谈起该合作案时也表示,双方技术的合作并不困难,最难的是文化上的差异。显见国际观与沟通能力在面对跨国合作时的重要性。

可惜的是,国际观的培育在台湾实施成效并不理想,其中一个代表性的英语能力指针正在逐渐衰退。根据2007年新托福平均成绩,台湾的总分、阅读、听力、写作成绩都在亚洲四小龙中敬陪末座,至于IELTS英语测验亚洲二十国排行榜,台湾更是名列倒数第四,输给尼泊尔、越南、巴基斯坦等国。这个成绩对于一个想要成为亚太市场中心的国家来说,似乎有点令人啼笑皆非。

这给施政者一个警惕,在拼经济的同时,也该拼一拼教育,因为教育才是百年大计,而景气只是短期的经济循环。更重要的是,要秉持着不短视、不封闭的态度来办教育,让产业政策与教育政策充分的结合,才能有效的促成产业升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