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要谈论两个议题,一是如何全球覆盖?另一是怎样覆盖才经济?

谈论两个议题,一是如何全球覆盖?另一是怎样覆盖才经济?
谈论两个议题,一是如何全球覆盖?另一是怎样覆盖才经济?

打从2004年AMD提出50x15计画,期望10年后的2015年,全世界有50%人口可以连上Internet,但AMD自己推动2年就告停,直至2014年,全球仍有2/3人口不能上网。

AMD推动更多人上网是为了卖更多CPU,但Google、Facebook接续推动相同概念,是为了迎接下一个10亿人上网,好拥有更多帐号,更多撮合商机。 Google、Facebook认为现行各地ISP、Telecom业者与现行技术,上网人口很难大幅拓展,因而构思各种更低廉、快速、大面积覆盖的方法。

例如Google推Loon专案的气球型基地台,也推太阳能无人机(类似滑翔机造型,机鼻有一具螺旋桨,不是四轴直升机)充当基地台,脸书也同样在发展太阳能无人机基地台。

Loon气球与太阳能动力飞机,滞空高度都会高过一般喷射民航机,理论上不影响民航飞行,但可以滞空多久呢?气球约50天,Google目标拉高到180天,如此一年只要回收与重新发射2次即可。太阳能飞机基地台则把目标订在1年以上,甚至是一升空可以4、5年不下来。

不过,Google与Facebook不只押宝气球、太阳能飞机,也押宝在卫星上,Google投资SpaceX,期望未来发射700颗卫星覆盖全地球,用卫星提供上网服务。 OneWeb公司则与Virgin集团下的Virgin Galactic合作,预计要发射648颗卫星上太空,一样要覆盖全球,提供全球性上网。

OneWeb甚至已向O3b公司取得部份卫星波段,并且与Qualcomm合作,​​对地面直接提供的是LTE通讯技术,但Google这边似乎仍未定,Loon采行特有的通讯技术,SpaceX最终提供的终端用户通讯方式也待确定。

但卫星间如何通讯?除了原有的卫星波段外,也有业者开始尝试用雷射光通讯,事实上脸书不仅用无人机,在覆盖计画(Internet.org)上也会采行卫星,同时也在试验卫星间的雷射光通讯。

另一个问题,气球、无人机要升空容易,但卫星则否,卫星要用火箭发射才能上轨道,但火箭只能用一次,成本太高,NASA正是因此而发创出太空梭,太空梭能反覆进出太空,可以发射卫星、修理卫星,卫星布建成本降低。

不过,太空梭在一连串的事故后,已确定全面停用,但如何降低卫星发射成本的问题仍然要解决,SpaceX提出可重复回收再运用的火箭,火箭发射完后,重返地面时会张开起落架,若是落在海上,也有无人船提供降落平台以利回收。

而Virgin Galactic则另有方法,采行特殊设计的高空飞机,到达一定高度后,再运用独立的推进,将卫星送上预定的轨道,而后飞机降落地面,Virgin Galactic也规划用相同方式提供太空旅行服务。 Virgin Galactic的作法一样在降低卫星布建成本。

有趣的是,10多年前Motorola提出铱计画,用66颗卫星达全球性覆盖,提供全球通行的手机通话服务,但这项计画很失败,为了用较少的卫星(成本预算)达到全球覆盖,卫星轨道偏高,导致传输率偏低,通话品质不佳。

10多年后,换其他业者提倡全球性卫星覆盖,但这次不是为手机通话,而是为广大群众上网,用更多颗卫星(600~700颗)、更低的运行轨道,达到更高的传输率。

更低的运行轨道,也意味着卫星要移动更快速,才能摆脱地心引力,因此卫星寿命也较短,需要经常递补发射寿命告凿而坠毁的卫星,所以低成本发射技术是绝对需要的。

10年前为了更多CPU(个人电脑)销售,为了全球性通话,但现在都指向上网,提倡业者不再是AMD、Motorola,而是Google、Facebook,实在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