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海峡是一个公海,也是一个重要的海运航道,北可通中国中北部、日本、韩国与俄国的东方领土等,南可通中国南部、港澳、东南亚诸国与纽澳等地。台湾本岛则东接广大的太平洋与美洲大陆遥望,可说是欧美非各国与中国或海峡南北各国接触时最方便的中继站、转运点。然而海峡两岸长期对峙,造成了不正常的往来关系,这不是单纯一句「三通」就可以解决的事,因为背后的隔阂、矛盾、误解或冲突,有如竖起了重重的障碍,让看到的人都有所顾忌,让经过的人都觉得彷徨。

本社调查跨国分工中适合发展设计产业的地区(Source:本社编辑部) BigPic:399x224
本社调查跨国分工中适合发展设计产业的地区(Source:本社编辑部) BigPic:399x224

电子产业是一个全球化最为明显的工业,产品市场具全球性而产销体系却分工精密,为了成本与实时性因素,整个产业或个别厂商都必须做好全球化布局,在产业而言在意的是区域的群聚效应,在厂商而言最重要的是整体的竞争优势。海峡两岸在电子产业上恰好形成了一种区域群聚效应与微妙的竞合关系,现况大体上是台湾厂商掌握了设计营销,而中国厂商承接了生产制造,然而这也不是绝对的关系,有些制造在台湾仍有优势,有些产品的设计开发则中国更具基础。

海峡两岸的电子产业看似互补,其实局势不断地在改变,在各自猜忌怀疑的竞争中,种种的分工只是暂时妥协的现象,除非双方保持一定的利害平衡,否则大鱼吃小鱼是必然的丛林法则,所以台湾厂商只有不停地前进,才能与对岸保持分工合作的状态。大鱼吃小鱼就是所谓的「霸道」,也是产业的现实面;分工合作则是所谓的「王道」,也是产业的理想面;处在当今的社会,必须了解现实的霸道面,才能实现王道的理想目标。

本社在今年3、4月份的时候,在网络上做了一次有关「跨国分工」的问卷调查。调查样本经由网络发送链接,以台湾厂商为主要调查对象,有效样本为167份,迹象正显示电子产业大部份厂商都必须以全球化布局与跨国性分工来经营,而且厂商普遍认为台湾适合发展「设计」产业,比例高达83.6%,这表示了一种共同的想望与产业实际在转变调整中的状况。中国则最适合发展「制造」产业,比例高达70.1%,越南则跃居第二名,比例达13.2%,这也很合乎现实的状况,而中国也是业者最有兴趣的分工设置地点。

如果电子设计产业群聚在台湾,而电子制造产业群聚在中国,的确是很好的分工模式,甚至可以成为一种典范,因为在两岸的微妙关系上,不论是从人文面、技术面或地理位置、幅员大小来看,都相当适合且能创造双赢。虽然两岸的产业仍会不断地成长变化,但这样的原则也要万变不离其宗,才能保持最佳的合作状态。也就是说,制造也有高档高利润的事业,但还是应以中国为主要基地;设计也有低层次低利润的事业,但还是应以台湾为主要基地。反过来说,如果好的有利润的事业某一方通通想要全包,最后则会两败俱伤、得不偿失。

不可否认地,两岸关系仍是诡谲多变的状况,而重点就在于台湾海峡的自然隔阂,台湾与中国有道鸿沟却又关系密切,在海峡两岸总是有众多叫嚣与杂音的时候,只有肯定各自的价值且不断的成长前进,才能保持分工合作的空间,即使两岸「怨」声啼不住,然而轻舟已过万重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