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早期因為政府對未來有非常前瞻性的規劃,因此從十大建設到科學園區等重大建設的佈局,為小如彈丸之地的台灣,在全球競爭激烈的環境下,仍然締造了所謂的「台灣經濟奇蹟」,因而讓我們經歷了「從紡織、鋼鐵、電子及資訊產業」等各階段的經濟盛況。但時至今日,台灣在產業外移、投資環境惡化等諸多不利因素下,卻面臨了空前的不確定性與危機,因此許多潛在的問題也慢慢浮現出來,而如何化危機為轉機,正是考驗著政府與產業界主事者們的智慧。

一直以來,我們常聽到高科技業老是在喧嚷著「人才慌」,尤其是一些熱門但技術門檻較高的產業,永遠是極度缺少人才,而且缺額的比例相當高,所以就常會發生惡性跳槽或挖角的情況,其實有一大部份的原因,就是政府及企業缺乏事先規劃的後果。以最近光電產業人才慌為例,其實早在好幾年前,光電產業就已被認為是繼PC產業後的21世紀明星產業,然而大聲疾呼、高度重視的結果,我們仍然看到國科會光電小組的統計資料顯示,今年我國光電產業人力缺額竟高達2萬5千人。

高科技業人才之培訓與養成,往往不是幾個月或一、二年就能派上用場,通常是要有計劃、有步驟地經長時間累積下來,方能見其效。以目前光電產業這種人力需求恐急的狀況下,不僅反映了一定程度的產業窘境,也促使我們必須思考及檢討台灣的高科技產業政策應何去何從,如果各界再不予以重視,後果將不堪設想。

台灣的高科技產業發展,亦應趁此機會重新調整腳步,台灣因為資源非常有限,因此政府相關單位必須積極帶動,並與產業界緊密攜手合作,鎖定特定發展目標,使能集中資源,做全方位的規劃佈局,舉凡教育、師資、產業輔導、獎勵措施、環保、市場行銷等每一環節,都能環環相扣、相輔相成。換句話說,台灣的產業命脈必須與自己的人才養成計劃,要能互相呼吸,否則都靠一些「歸國學人」來支撐,那當然老是落入人才慌的惡性循環中。

另外,在大中華經濟圈已然形成之際,台灣應把胸襟氣度拉高,除了加強吸納大陸等華語體系的科技人才,甚至可擴大到招收全球性的高科技英才。但是要做到吸引並結合各地的人才,關鍵不在於管理技術,而是文化性的「近悅遠來」,平心而論,這一點是台灣必須加強的地方,雖然文化的建立是百年大計,但是只要現在開始做,永遠不嫌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