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近期對中國持續實施貿易出口管制,主要針對高科技產品及技術,特別是在半導體、電動車和人工智慧領域,旨在削弱中國先進技術的發展能力,並防止其軍事工業增強。隨著美中科技競爭加劇,預期中國將透過關鍵稀土(如鎵、鍺、銻)出口管制予以反擊,若中國限制礦產資源供應,將對長期依賴中國原材料的美國及其友好國家造成產業影響。
中國政府於2024年10月1日起實施《稀土管理條例》,目的在於加強稀土資源全產業鏈監管,並要求業者採用國家可追溯系統以記錄產品流向。中國擁有全球約36%稀土儲量和97%加工產量,強勢主導全球關鍵供應。中國推出《稀土管理條例》適逢美國加強半導體出口管制之際,可能作為即將到來的美中領導人會晤談判籌碼,此舉顯示中國視稀土為重要戰略資源,用以對抗美國及其盟友。
隨著中國加強稀土出口管制,美國政府早已開始尋找替代中國的供應鏈。即便美國亟欲切斷與中國的貿易合作,但越來越多證據顯示,美國供應鏈仍高度仰賴中國的原材料或生產,只是從直接合作改為借道第三方。因此,這種依賴性迫使美國企業在面對全球市場競爭時,必須重新評估其供應鏈策略並完善的管理風險,以確保能夠持續獲得所需的原材料並保持成本效益。
美國的關鍵盟友歐盟亦受到直接影響,特別是半導體、電子產品、智慧車輛製造等領域。不少歐盟產品長期依賴中國市場,迫使歐盟在面對中國出口限制時處於脆弱地位,因此歐盟企業正尋找替代供應,包含新供應商或是投資礦產開採。然而,過程所需至少3到5年,難以在短期內實現。此外,轉型不僅涉及供應鏈重組,還可能影響研發和生產效率,導致企業在短期內面臨更大的財務壓力。
2010年日本因釣魚台事件與中國爆發衝突,中國停止對日輸出稀土作為制裁手段,影響當時日本電子產品供應鏈甚鉅,亦讓日本意識到必須減少對中國的供應依賴。然而,卻同時讓日本體認到,降低中國稀土依賴所需代價超出預判,實際上需要更長的時間、更高的成本,成為日本的切身之痛。如今,隨著中國可能再次管制稀土,日本政府及其企業皆著手投資建立自主供應鏈,以確保經濟安全。
韓國作為全球半導體製造的重要基地,正面臨來自中國出口限制的直接挑戰。韓國半導體產業,長期以來依賴中國供應的稀土金屬和其他關鍵材料,對於生產高階晶片的性能和效率至關重要。因此,一旦中國實施出口限制,短期將影響韓國的生產成本和市場競爭力。為應對潛在的供應風險,韓國政府正積極與美國協商,希望能在遵循美方政策同時,保持與中國的經貿合作。
隨著全球對稀土需求日益增加,中國作為主要供應國的角色愈發重要。然而,近期中國限制稀土出口已引發各界廣泛關注,不僅影響全球市場供應結構,亦可能對中國自身產業帶來負面影響。
(本文為李亦晴、洪春暉共同執筆,李亦晴為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