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始出來的Apple Watch,除在產業界引發穿戴式裝置能否成為下一波殺手級應用的議題外,Apple透過穿戴式裝置開發醫療應用的企圖心亦隱然浮現,目前穿戴式裝置大多僅能提供簡易的運動健身應用,對於跨入高門檻的醫療領域仍力有未逮,但透過Apple在Apple Watch背後的布局,仍可窺知國際大廠在醫療應用領域的企圖心。
觀察過去Apple在發展新型態的硬體產品時,皆搭載創新的應用服務平台,並發展軟硬整合的服務模式... |
單就Apple Watch的硬體規格而言,雖然各方已有不錯的評價,不過整體而言,與目前市面上其他手錶類型的穿戴式產品差異仍為有限,較為特殊的部分僅為內側接觸皮膚面的光感測器,採用測量精準度較高的綠光LED光容積技術,目前主要的應用在於與運動有關的量測紀錄。估計未來或可更進一步應用於情緒、壓力變化等健康管理功能。嚴格來說,從硬體規格來看,Apple Watch目前也並非可用作醫療等級的硬體產品。
但若跳脫硬體規格的角度,觀察Apple在Apple Watch推出之前的佈局,則可見Apple已在醫療領域耕耘多年,雖然現階段僅以泛用型消費性電子終端產品如Apple Watch或iPhone切入健康管理領域,但此次與Apple Watch同時發表的醫療研究應用ResearchKit,卻可見Apple透過專屬應用App切入醫療領域的策略企圖。ResearchKit是Apple與 12 家研究機構共同合作開發的套件,其中包括了牛津大學和史丹佛大學等頂尖醫療學術及研究機構,並已推出專為乳腺癌、糖尿病、帕金森症、哮喘及心血管疾病等五款應用可供使用。
目前優先導入的五種疾病有幾大特色:1. 為需要長期追蹤照護之慢性疾病,生活環境及生活習慣將影響疾病惡化程度,患者的自主管理與追蹤顯得格外重要;2. 遺傳風險因素影響明確,病患之親屬與家族易罹患相同病症,曾有家族病史的高危險群,對於預防性的長期追蹤監測有其需求存在。
醫療院所透過ResearchKit可發展專用的應用程式,且透過Apple iTunes/App Store可吸引潛在的研究個案,一則可藉Apple ResearchKit來解決隱私權與個資安全等疑慮,再來可憑Apple Watch或iPhone等終端裝置可即時、主動蒐集參與醫療研究之使用者個人身體或生活資訊。
透過Apple Watch、iPhone與ResearchKit的組合,參與相關研究計畫的使用者將可更為便利地自主紀錄相關生理數據,不但解決了醫療機構在醫學研究上的部分限制,同時也將藉此使Apple建立與醫療機構間的合作關係。
觀察過去Apple在發展新型態的硬體產品時,皆搭載創新的應用服務平台,並發展軟硬整合的服務模式,如推出iPod時,同步發展iTunes服務平台,進而使Apple開創數位音樂的新經營模式;iPhone則搭配App Store,提供第三方軟體業者發展應用程式的平台,並顛覆了傳統行動電話的營運模式。在Apple Watch推出時,各界或許將焦點放在產品規格、外觀設計、與手機間的互補功能等,但觀察Apple的策略企圖,恐怕不僅止於將Apple Watch定位於與iPhone互補的產品,反而可能是Apple藉此跨入另一次異業整合的機會,以目前的發展動態而言,與醫療產業的深度整合,可能是其發展面向之一。
自Apple宣稱將推出Apple Watch穿戴式產品之後,陸續挖角醫療專家及運動健康專家加入設計團隊,其中包括曾任著名非侵入式體外血氧偵測儀器Masimo公司首席醫療事務副總裁Michael O’Reilly 博士、兩位生物醫藥博士:非盈利生物醫藥研究機構 Sage Bionetworks 的聯合創始人兼主席Stephen H. Friend 博士及醫療技術新創Vanguard Medical Technologies 公司創始人兼 CEO Dan Riskin博士。目前雖然尚未讓Apple Watch直接導入醫療應用,但透過ResearchKit等異業合作發展策略,將使得Apple Watch及Apple未來的醫療應用增加不少想像空間。
Apple透過ResearchKit發展App應用程式的做法,再加上權威醫療院的合作背書,可能有機會使病患更願意主動提供自身資訊,藉此使所罹患疾病能獲得更有效監控,並更協助專業機構加速研究出解決方案。此一異業合作方案,可望有效提升病患參與程度,甚至透過Apple Watch等穿戴式裝置,主動提供特定疾病之個人資訊供研究使用。
目前大多數有意切入醫療領域的電子業者,多僅能侷限於運動健身管理項目,難以跨足真正的醫療領域。Apple則以穿戴式裝置輔助醫學研究的方式,針對在疾病以及新藥的研究上所面臨的難題,尤其是臨床研究中有效樣本難以取得等難題,Apple從解決醫學研究問題、提供協助的方式切入,可望有助於如Apple等電子產業取得醫療研究機構的信任,並提升未來合作的意願。對醫療機構、病患及電子業者而言,有機會創造三贏的局面,此一發展模式值得其他有意發展跨領域整合的電子業者進一步探討、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