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SmartAuto / 新闻 /
蓝牙mesh技术突破节点限制 串联成千上万物联网装置
 

【CTIMES / SMARTAUTO ABC_1 报导】    2017年09月05日 星期二

浏览人次:【7604】

蓝牙技术联盟於今年七月正式宣布将开始支援蓝牙mesh网状网路,将过去蓝牙一对一、一对多的传输方式拓展至多对多,甚至可涵盖上千个节点,大幅提升覆盖范围。未来蓝牙mesh技术将先行运用至建筑物自动化、感测器网路以及资产追踪等应用场景。由於目前蓝牙mesh尚属於一种新兴的无线传输方式,现阶段讨论声量可能还未达到一定热度,但随着其多项优异的传输表现,预计未来市场成长将非常快速,举例来说,市场便预估至2020年开始在智慧建筑市场中,将可达到每年11亿部的装置量。

蓝牙mesh网状网路技术未来可为上千个物联网装置进行串连。
蓝牙mesh网状网路技术未来可为上千个物联网装置进行串连。

迎向万物互联的新时代中,市场对装置连网的需求越来越丰富与多元,传统的一对一、一对多等装置传输以不敷使用。因而现在,多对多装置传输通讯方式则是越来越普遍被应用於无线网路传输的场景中。为了因应市场需求,蓝牙技术联盟在今年正式发表基於低功耗蓝牙技术的蓝牙mesh网状网路,并於今(5)日举行记者会进一步说明蓝牙mesh技术的最今发展及未来布局。蓝牙技术联盟全球行销??总裁孔德容(Ken Kolderup)表示,蓝牙mesh技术的问世将进一步协助未来新兴市场蓬勃发展。

外界对於传统蓝牙的印象,不外??就是短距离点对点的音讯传输,而後来所开发的低功耗蓝牙技术,除了可用於进行资料点对点的传输外,也可用於广播一对多的传输。新一代蓝牙mesh技术的重大突破,就是破除节点的限制,可让成千上万的装置彼此互相通讯。据悉,在蓝牙mesh技术规格当中,单一网路可支援高达32000个节点,并且在现有市场中,已经有超过千个节点的网路部属案例,千个节点的串接已能将整个家庭、办公大楼,甚至整个工厂都涵盖在传输范围里。且尤其对於商用和工业环境中,需要经常部属高密度照明设施和感测器的场景而言,可提升建置大范围装置网路的通讯效能,此技术可说是专门针对这类大型网路的需求而设计。

但从一对一、一对多,拓展至上千甚至上万节点的布建,这对於蓝牙mesh技术来说是否将成挑战?孔德容(Ken Kolderup)於记者会中指出,布建蓝牙mesh技术的挑战,其实并不在於节点的持续增加,而是在於同一环境中节点的「密度」,蓝牙mesh要能在单一空间中处理多个节点亦能保持稳定的表现,才是未来蓝牙mesh技术须克服与挑战的难关。

蓝牙技术联盟进一步说明,蓝牙mesh技术因采用点对点通讯,所有节点能直接互相通讯,而非经由路由节点连结,可避免单点故障影响整个网路连线品质。此外,也因为采用了多重路径讯息转递架构,除了能更简易部属与管理外,更内建多重路径与自我修复能力,让讯息传递更稳定。至於在物联网架构中往往令人最诟病的互通性问题,蓝牙技术联盟也表示,此新技术目前已完成多品牌互通性测试,以确保各种不同品牌间的产品能顺利搭配运作。

目前蓝牙mesh虽还处於早期应用,不过蓝牙技术联盟已率先预估三个应用场域未来将会受惠於此项新技术,包含建筑物自动化、感测器网路及资产追踪。蓝牙技术联盟进一步指出,在建筑物自动化场景中,就可利用建筑物控制和自动化系统结合蓝牙mesh技术,更加智慧化地操控照明、温度以及安全等各种需求。而感测器网路主要则用於工厂中,通过部署大量的无线感测器,可用以监测温湿度及震动等,预测机器维修时间避免临时停机。至於资产追踪方面,像是医院即可利用蓝牙mesh追踪昂贵的移动医疗设备,避免资产失窃。

關鍵字: 低功耗蓝牙  蓝牙mesh  点对点传输  网状网路  蓝牙技术联盟 
相关新闻
Silicon Labs第三代无线开发平台引领物联网进程发展
蓝牙技术联盟发布电子货架标签市场无线技术标准
SIG推出全新寻向功能 强化定位服务支援
科技大厂选择蓝牙mesh协定智慧家庭解决方案策略
2018年Bluetooth Asia大会登场深圳 聚焦商业和工业物联网
相关讨论
  相关文章
» 以马达控制器ROS1驱动程式实现机器人作业系统
» 推动未来车用技术发展
» 节流:电源管理的便利效能
» 开源:再生能源与永续经营
» 从能源?电网到智慧电网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CPDNT4GASTACUKZ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