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SmartAuto / 新闻 /
实现负碳排愿景 Epson三年内使用100%再生能源
 

【CTIMES / SMARTAUTO ABC_1 报导】    2021年04月13日 星期二

浏览人次:【4252】

Epson今(13)日举行「迈向2025永续发展」企业愿景发表会,由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社长小川恭范,在日本以线上会议的方式,发表了一系列的企业营运措施,宣示将透过自身的科技与产品,协助社会与环境迈向永续的发展。其中包含要在2023年内,全球自有的营运据点,将100%的使用再生能源,并2050年实现负碳排愿景。

Epson今(13)日举行「迈向2025永续发展」企业愿景发表会

小川恭范表示,Epson上月才发表了2025年企业愿景白皮书,将以实现永续发展的富足社会为目标。他强调,当前人类正面临着社会变迁与新冠病毒的种种问题,除了物质的富足外,更需要心灵上的富足。

以永续发展的社会为前提 用自身技术来解决社会问题

因此Epson将以永续发展的社会为前提,用自身技术来解决社会问题,包含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改善工作环境、连接分散的社会、提高基础建设和教育等,并与合作夥伴共创,以数位科技来贡献社会。

而在自身产品与技术的创新方面,将会聚在焦降低产品的功耗,以及减少废气的产生。尤其台湾是Epson重要的海外据点,除了印表机与投影机的销售外,更是电子元件与工业机器手臂的重要研发区域,因此也提出了多个营运策略。

小川恭范指出,针对制造端的创新,Epson会以灵活的生产系统为方向,并着重软硬体整合的解决方案,特别是台湾工程团队开发的软体解决方案,将能逐渐提升客户价值。

至於生活方式的创新,Epson也将持续体现「省、小、精」的特色,带来更多的优质的产品;例如在台湾智慧眼镜的产品,也有了新的解决方案和销售方式,把光学引擎与合作夥伴共创。

针对全球电子零件市场,小川恭范表示,省电和小型化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尤其是应用进入高频与高速的时代;此外,Epson也将会拓展网路的新通路和新业务,预计将以成长10%为目标。同时也期待与台湾的夥伴,在技术互补的层面,共创解决方案,实现永续社会。

台湾Epson总经理吕理?表示,2020年Epson在业务达成率方面有很好的表现。在全球市场上,自动化事业有130%的达成率,零组件则有103%;整体有111%,品牌和电子零件也有105%达成率;台湾电子零组件业务有125%;石英元件则是114%达成率。

强化数位事业 IC事业与机器手臂整合

另一方面,Epson也看好数位转型的市场与应用,同时也自身也发展更多新的数位商业模式,包含将推动租赁和订阅制,开放零组件的线上销售。另外,也将聚焦机器手臂的系统解决方案,也就是软硬体整合的服务。

在零组件市场方面,则会强化在地服务,注重客户的客制化服务,特别是中小型制造业的市场;此外,吕理迪表示,Epson也会强化人才培育和数位转型。目前领导阶层已朝向年轻化发展,例如新任社长就是去年上任,而各事业部也都换了新的领导人。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智慧化的趋势明显,因此Epson已将台湾的电子零组件事业部与机器手臂事业整合,以突显Epson具备电子零组件技术研发与整合的优势。同时也将进行通路的整合,像是代理商大联大除了销售元件之外,也会代理Epson的机器手臂。

吕理迪也指出,未来三年内,Epson也会持续进行数位转型的策略,包含数位化的销售,数位化的服务,以及数位化的行销。

關鍵字: EPSON 
相关新闻
茂纶使用NVIDIA Omniverse及Epson机械手臂实现生成式AI瑕疵检测自动化
Epson与纺织产业综合研究所 共同举行喷印创新研发中心成果发表会
Epson无线实物投影机创造无「线」可能 适用於教育产业
Epson机械手臂新品於2019自动化工业展首度亮相
Epson携手台科大、和硕成立自动化产业人才认证中心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文章
» SiC MOSFET:意法半导体克服产业挑战的颠覆性技术
» 超越MEMS迎接真正挑战 意法半导体的边缘AI永续发展策略
» 光通讯成长态势明确 讯号完整性一测定江山
» 分众显示与其控制技术
» 新一代Microchip MCU韧体开发套件 : MCC Melody简介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BID8UZOASTACUKW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