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SmartAuto / 新闻 /
行动GPU迈向多核心之路
 

【CTIMES / SMARTAUTO ABC_1 报导】    2013年07月09日 星期二

浏览人次:【4989】

行动装置的热潮持续不退,各大手机制造商除了绞尽脑汁推出外型酷炫的行动装置设备来吸引消费者的目光之外,近几年更在行动应用处理器芯片上玩起多核心的「核」战争,无非是希望能够带给消费者更优异的效能及操作新体验。然而,随着消费者开始将以往依赖桌面计算机的使用习惯,陆续转移到行动装置设备实现,单一功能诉求已经不再能满足现今消费者的操作习惯,举凡Office字处理、上网搜寻、播放音乐已是再普通不过的基本需求,取而代之的是强调高画质的影音播放以及声光效果俱佳的3D大型游戏。

BigPic:480x288
BigPic:480x288

为了要因应这些高画质影音播放以及复杂的游戏图像处理等需求,若想要单靠行动装置内的行动处理器芯片来完成所有使命,恐怕不只是让行动处理器更显得气喘如牛,效果也将不尽理想。对此,行动装置处理器芯片开发商开始将PC个人计算机的显示适配器概念动在行动显示芯片-GPU,好让行动装置设备在执行高复杂度的游戏图像处理任务时,能够呈现出更完美的画质以及效果表现,尤其在这个讲求行动处理器多核心的时代,行动GPU多核心同样不落人后。

虽然将类似PC个人计算机上的显示适配器概念应用在行动装置上看似容易,但内在可是大大有学问,由于行动装置设备所使用的GPU是与行动处理器芯片整合在同一个SoC里,可用的设计空间可说是一大挑战,特别是现今个人计算机上的独立显示适配器功耗动辄十多瓦以上,连带着行动装置设备执行游戏时,大量的纹理、材质、渲染、物理加速都会大量使用内存带宽,以上种种对于还在「低功耗」议题锱铢必较的行动装置设备而言,行动GPU能分配到的电力十分有限,因此无法达到与个人计算机一样,能够满足消费者显示适配器任意「自由配」的需求。

此外,在硬件方面,由于Google Android阵营并非像Apple iOS阵营在硬件配置的差异性小,再加上没有采用统一的平台设计标准,因而造成『Android碎片化』现象,故每间厂商还是只能各自推出标榜高效能的行动GPU来抢攻市场份额,却也间接造成游戏开发商必须针对不同行动GPU开发出对应的版本。由于各个行动GPU所支持的纹理压缩格式亦不相同,即便执行同一款游戏,在搭载不同行动GPU的行动装置设备上所呈现的游戏画质、流畅度、画面锯齿度也大相径庭,因此在这竞争白热化行动GPU竞赛里,仰赖的不仅仅是高竿的技术,获得高市占率才等于赢得『有量才敢大声』的入场券。

目前行动装置设备(平板与智能手机)常见的行动GPU分别由Imagination公司的Power VR系列(50.1%)、高通的Adreno系列(33%)分别拿下最高市占率,其余则是由NVIDIA的Geforce系列、ARM的Mali系列来蚕食这块行动GPU大饼。行动GPU的硬件规格除了是影响游戏流畅度以及省电的重要因素之外,在软件层方面,纹理压缩格式以及渲染引擎亦是影响游戏支持度高低的重要功臣,由于行动GPU并不像个人计算机独立显示适配器以及游戏都有统一的DirectX标准,以致于不同行动GPU所支持的纹理压缩格式技术互不兼容,也造就了行动GPU多强鼎立的局面。

目前行动GPU主流的纹理压缩格式分别为ETC、PVRTC、S3TC、ATITC。在3D游戏中,丰富的纹理和细节对游戏的质量可说是相当重要,但由于显示内存和带宽受限的缘故,纹理都是必须经过压缩,否则会带给显示内存和带宽莫大的压力,而纹理压缩格式便是用来解决这项问题。

随着个人计算机上的独立显示核心技术发展至今已经经过了十多年,所整合的晶体管数量也不断地持续向上攀升,然而对于行动GPU而言,不管是从可用的设计空间或是功耗的角度来看,想要提升晶体管数量恐怕是难上加难,毕竟提高行动GPU效能无疑是对行动装置设备的电池续航最大考验。再加上,由于现阶段行动GPU与行动处理器芯片共享内建内存,因此也成为限制住行动GPU效能向上提升的阻碍。

關鍵字: Tegra  Mali  Geforce  Power VR  Adreno  GPU  Android  iOS  SoC  Qualcomm  ARM  Imagination  NVIDIA  Google  Apple 
相关新闻
工研院携手台厂力推AI赋能深化创新 应用链结全球合作夥伴
AI PC市场蓬勃 新一轮晶片战一触即发
美国国家实验室打造超级电脑 显示异构运算架构能满足HPC和AI双重需求
印尼科技领导者与NVIDIA合作推出国家人工智慧Sahabat-AI
松下汽车系统与Arm合作标准化软体定义车辆 加快开发周期
相关讨论
  相关文章
» 以马达控制器ROS1驱动程式实现机器人作业系统
» 推动未来车用技术发展
» 节流:电源管理的便利效能
» 开源:再生能源与永续经营
» 「冷融合」技术:无污染核能的新希???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CP17FCGYSTACUK5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