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SmartAuto / 新聞 /
戴爾:2030年所有企業都將成為科技企業
1/2企業認為自己將在5年內被淘汰

【CTIMES/SmartAuto 王岫晨 報導】   2017年08月15日 星期二

瀏覽人次:【6982】

戴爾科技集團發佈研究報告顯示,2030年所有企業都將成為科技企業,因此,企業必須開始思考如何改善基礎設施和人力資源,為未來做好準備。此研究由未來研究院(IFTF)主導,集結來自世界各國20位科技、學術以及商業專家,探討人工智慧、機器人、虛擬實境、擴增實境以及雲端運算等新興技術在未來十年如何重新形塑生活和工作方式。此報告以「人機合作新時代」為題,亦深入洞察消費者和企業應如何因應不斷變化的社會。

戴爾台灣區總經理廖仁祥於Dell Technology Forum發表演講
戴爾台灣區總經理廖仁祥於Dell Technology Forum發表演講

根據「人機合作新時代」預測報告,隨著軟體、大數據以及資料處理能力的進步,新興技術將顛覆人類生活。社會與機器之間的關係將進入新階段,其特色包括:

‧ 更高的效率和更多的可能性,協助人類超越局限

‧ 人類將成為「數位指揮家」,技術成為人類的延伸,更有效地引導並管理日常活動

‧ 工作追尋人才,藉由先進的資料配對技術,企業可以聘用來自全球的人才

‧ 人類必須具備「即時學習」能力,快速變革會催生新產業,人類需快速學習新技能以繼續生存和發展

戴爾科技集團委託未來研究院進行此研究,旨在幫助企業在不確定的環境中繼續進步,為未來做好準備。目前,數位破壞(digital disruption)正顛覆各產業,即使是全球企業領袖亦無法預測所在產業會如何發展,這是現代歷史上前所未見的事。戴爾數位轉型指數指出,來自全球16個國家的高層決策者中,有52%在其產業經歷過數位技術所引發的大幅改變。而有近二分之一的企業認為自己可能在未來3-5年內被淘汰。

戴爾行銷長Jeremy Burton表示:「產業從未經歷如此重大變革。變遷的速度是真實存在的,我們正處於生死存亡的時刻。若企業欲於人機合作時代實現重大進展,必須轉型為以軟體為核心的數位化企業。然而,企業必須儘速採取行動,構建機器學習能力,將企業的基礎架構準備就緒並提升員工能力,以快速適應變遷。」

未來研究院研究總監Rachel Maguire表示:「關於機器和未來,我們面臨兩個極端觀點:人們對於科技造成失業的焦慮看法,或是科技能解決所有社會和環境問題的樂觀看法。然而,我們應更聚焦於科技與人類之間的新關係,以及如何做好相應的準備。若我們投注在人機合作上的努力能獲得成功,其對社會的影響將使每個人受益。」

該報告重點亦包括:

‧ 2030年,人類對科技的依賴將演進為真正的人機合作關係。人類在創造力、熱情、創業思維等優勢將與機器所具有的速度、自動化、效率等能力相輔相成,進而大幅提升生產力,為各產業和各工作崗位創造新機會。

‧ 至2030年,個人化與整合性人工智慧(AI)助理將徹底超越目前助理的能力,並將以一種可預測且自動化的方式來協助人類。

‧ 科技並不會完全取代勞工,然而,找工作的流程將產生改變。工作不再處於某一固定場所,而是劃分成一系列的任務。機器學習技術可搜尋到每個人的技能和能力,企業可為一系列不同的任務尋找最適合的人才。

‧ 預計2030年所有工作職位中,有85%現在還沒有被創造出來。變化速度之快,人類需透過擴增實境和虛擬實境等新興技術進行「即時」學習,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將比知識本身更具有價值。

關鍵字: 智能化  DELL 
相關新聞
戴爾:57%企業已處於GenAI的早期至中期發展階段
戴爾科技五大創新催化 協助企業加速將構想轉化為創新
戴爾科技:2024年AI普及化、零信任與現代化邊緣擴展勢在必行
戴爾與Meta合作 運用生成式AI加速部署Meta Llama 2模型
戴爾科技集團全面佈局生成式AI 四大AI策略助企業開創永續未來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文章
» 創新光科技提升汽車外飾燈照明度
» 以模擬工具提高氫生產燃料電池使用率
» 掌握石墨回收與替代 化解電池斷鏈危機
» SiC MOSFET:意法半導體克服產業挑戰的顛覆性技術
» 意法半導體的邊緣AI永續發展策略:超越MEMS迎接真正挑戰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BP9OSG2QSTACUK5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