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SmartAuto / 新聞 /
富岳位居超級電腦榜首 Arm架構深耕HPC生態系
 

【CTIMES/SmartAuto 編輯部 報導】   2020年11月18日 星期三

瀏覽人次:【3050】

由日本理化學研究所與富士通共同開發並運用Arm技術架構的超級電腦富岳,連續二次被Top500超級電腦排行榜評為榜首。Arm表示,這項成績進一步凸顯其技術以卓越的功耗效率、效能與擴充性的組合,因應快速演進的對高效能運算(HPC)的需求。

除了日本理化學研究所與富士通的合作,越來越多企業夥伴也選用了各種Arm架構解決方案。例如,南韓國家運算機構韓國電子通信研究院(ETRI)最近就宣布他們的K-AB21系統計劃採用具備Arm可擴展向量延伸指令集(SVE)的Neoverse V1(之前代碼為Zeus)CPU設計。ETRI目標是實現AB21(人工頭腦21)每個CPU 16teraflop以及每個機架1,600teraflop的運算效能,同時耗電量預計降低60%。

此外,Ampere Computing、桑迪亞國家實驗室、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與亞馬遜網路服務(AWS),在本月稍早的Arm高效能運算用戶群(AHUG)大會中,亦紛紛提出他們的Arm架構HPC的計劃細節。

由歐洲處理器計畫(European Processor Initiative)籌組的SiPearl公司在本月超級電腦大會(SC20)中重申它們百萬兆運算專案其中一環的Rhea處理器,將採用Neoverse V1架構。

NVIDIA也宣布,研究人員利用NVIDIA A100 GPU與Arm Neoverse架構的Ampere Altra CPU,在HPC領域為Arm達成近26倍的效能提升。

Arm表示,若要現在評估這些全新Arm架構解決方案所帶來的影響,可能為之過早,但Arm仍對於富岳超級電腦對新冠病毒相關研究帶來的正面影響,感到相當驕傲。富岳雖然幾個月前才正式推出,卻已經被部署在五個不同的新冠病毒研究專案,包括一個研究病毒如何在空氣中循環的計畫,以及另一個用來判定超過2,000種現有藥物藥效的計劃。

過去多年來持續進行的各項專案,其終極目標在於解決高效能運算一再出現的挑戰,也就是達成效能擴充到新高點、但預算與耗電量配置維持在合理範圍內。

Arm指出,Arm處理器架構的中心思想是單執行緒、多核心的HPC處理器將成為超級電腦CPU的新基準,同時能在不增加相對功耗情況下提升效能。Arm在其持續擴展的HPC生態系中,也看到越來越多企業採納這個共享的願景。

伴隨硬體進展而來的是軟體社群快速成長。無論是Arm與NVIDIA攜手合作,讓CUDA對Arm架構處理器提供支援,或是為開源貢獻帶動HPC套裝軟體的標準,Arm致力於確保彈性、可擴充與高效率運算的好處。

同時,由於SVE可以讓原本可容納長度128位元的處理器擴展到2,048位元(128位元的增量),重要性已越來越高。軟體開發人員現在只要在第一次撰寫完程式後,其程式即可運行在多種處理器上。同樣的,處理器開發人員與HPC用戶也可利用涵蓋範圍更廣的各種應用。

Arm表示,今年Arm在HPC領域,可說是意義重大的一年。從近十年前的伺服器系統單晶片設計起步,到連續兩度被封為全球排名第一的超級電腦,Arm持續努力,未來也不會慢下腳步。全球各地不但持續對Arm生態系進行投資,對更多選擇、更高度客製化與更多創新的需求也與日俱增,Arm已經準備好面對這些新挑戰。

關鍵字: 超級電腦  HPC  Arm 
相關新聞
松下汽車系統與Arm合作標準化軟體定義車輛 加快開發週期
AMD攜手合作夥伴擴展AI解決方案 全方位強化AI策略布局
NVIDIA乙太網路技術加速被應用於建造全球最大AI超級電腦
2024 Arm科技論壇台北展開 推動建構運算未來的人工智慧革命
NVIDIA將生成式AI工具、模擬和感知工作流程帶入ROS開發者生態系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文章
» SiC MOSFET:意法半導體克服產業挑戰的顛覆性技術
» 意法半導體的邊緣AI永續發展策略:超越MEMS迎接真正挑戰
» 光通訊成長態勢明確 訊號完整性一測定江山
» 分眾顯示與其控制技術
» 新一代Microchip MCU韌體開發套件 : MCC Melody簡介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3.136.22.145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