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蝕刻技術屬於IC製程的前端技術,稱為蝕刻工程,蝕刻為利用化學反應將薄膜與以加工,始獲得特定形狀的作業,而STS(Surface Technology Systems plc)將蝕刻技術拉離前端製程,走入後端的先進封裝,透過這次的版導體設備展宣佈,開發一項新的深反應離子蝕刻(DRIE)電漿源。該系統將與大量製造矽基積體電路(Ics)時,與300mm矽晶片有高度相容性。
STS所開發的一項重要矽基微細加工技術,該加工法在MEMS的製造過程中已有長達十年的歷史。隨著電路的越漸複雜及裝置速度的提升,產業需求逐漸傾向於將細薄的晶片採用堆疊方式,而非將所有的功能組件都整合於一顆平面的系統單晶片(SoC)中。當堆疊晶片的數量逐漸增加以及輸出入(I/O)數增加時,焊線法就變得越來越複雜以及昂貴,而層間互連法則在這方面有其他優勢,包括減少所需的晶片面積、縮短互連距離,且可以將導孔放置於晶片內而非晶片邊緣。隨著2005年Pegasus DRIE的推出,STS便比其他傳統的DRIE系統明顯地展示了更高的晶片蝕刻率,使層間互連法更加地吸引IC製造商,也為300mm平台帶來了同等處理能力的需求。
STS表示,目前在台灣約有50台Pegasus DRIE的蝕刻機,鎖定的客戶為先進封裝廠商與微機電代工,而在CMOS的影像顯影製程中的先進封裝已被使用,「我們致力於業務的擴展,以及將所擁有的矽晶深蝕刻技術之深度知識利用在新的運用方式上,例如先進的IC封裝」STS的台灣分公司總經理朱增基表示:「在主流市場中,新的矽晶蝕刻技術300mm電漿源將成為我們所能夠提供產業的新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