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SmartAuto / 新聞 /
手機傳輸介面落誰家? 專家說再觀察
 

【CTIMES/SmartAuto 王岫晨 報導】   2011年02月10日 星期四

瀏覽人次:【5303】

智慧手機躍升成為隨身多媒體中心,對於隨時隨地都會出現的多檔案傳輸需求,當然需要更強大的互連技術。目前最常用的就是USB介面,但新技術不斷想冒出頭,例如Intel的Light Peak互聯技術針對多媒體的應用的持續進化,目前已經準備好,隨時可以進入商用市場。

Light Peak技術是Intel在2009年發表的,主要在於透過光纖進行系統和設備之間的資料傳送。Light Peak技術使用光纖加快數據在行動設備與硬碟、網絡和多媒體設備之間的傳輸。雖說是光纖傳輸,然而最初是以銅線作為數據傳輸媒介,但銅線的傳輸效果出奇地好,也可滿足目前大多數使用者的需求。至於光纖傳輸數據的速度雖然更快,但光纖技術卻也更昂貴。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採用Light Peak技術的廠商開始使用光纖。光纖傳輸的速度是每秒10GB,最大距離是100米。未來使用光纖的傳輸速度和距離都將超過銅線。

而目前市場爭議的點,在於USB的市場地位是否會改變。專家認為,這些技術可能會共存,最好是將Light Peak視為一個傳輸介面就好,不必將之視為取代其它技術的產品。

專家意見在於,Light Peak傳輸速度非常快是事實,可達到USB 3.0的兩倍。只不過目前尚無任何必須用到如此快速傳輸的實質需求。因此,預計幾年內市場依然會以消費者最熟悉也最普及的USB為高速傳輸的主流介面,Light Peak要被應用在行動多媒體裝置上,可能還得再等等。

雖然Intel計畫藉由Light Peak將把PC、電視和其他行動裝置連接在一起,並且強調Light Peak傳輸速度快、不受電磁干擾、以及能夠纜線製作更細薄的技術特性。但專家質疑,Light Peak的高速傳輸速度要用到哪裡。若要把電腦或藍光碟機的HD影片傳送到電視播放,以USB 3.0每秒5Gb的頻寬就可以做到。至於價格問題,USB 3.0主機端控制晶片價格已降至3美元以下,裝置端控制晶片價格則降到1美元左右,幾乎逼近USB 2.0的價格。反觀Light Peak成本卻仍高達5~10美元。因此,對價格敏感的消費性電子產品來說,採用USB當然仍將是首選。

只不過,這是否意味著USB 3.0已經理所成為智慧手機主流介面了呢?答案未必。USB 3.0能否成功進入智慧手機領域,短期內必須劃上問號。專家指出,隨著功能愈趨多元,智慧手機的設計挑戰不外乎二者:更簡單的資料傳輸方式,以及減低耗電量並延長使用時間。各式新的應用都將促使Micro-USB的充電及傳輸成為智慧型手機的標準。

傳統智慧手機在設計上,必須使用多種零組件且必須支援更多功能,導致電池體積無法縮減,這是智慧手機在輕薄化的最大障礙。新一代智慧手機的USB方案,應該要能節省耗電,並在維持清楚眼圖的基礎下,將不同的零組件整合為一。

USB 3.0最大的機會存在於影像視訊領域,但一切尚待觀察。畢竟「究竟行動裝置需要多快的傳輸介面」是最大變數。例如HDMI也是行動裝置可能的多媒體介面之一,未來可能同時看到智慧手機上同時出現HDMI與USB介面,或者持續沿用USB 2.0。智慧手機主流介面未來究竟獎落誰家,專家認為先不用急,等市場模式建立之後,再切入該市場,才是最安全的方式。

關鍵字: USB 3.0  Light Peak 
相關新聞
USB 3.0推廣組織即將發布USB 3.2最新版規範
兆鎂新相機推出全新USB 3.0工業相機和單板相機
[Computex] Microchip打造USB3.0智慧集線器
USB Type-C超便利 Cypress推高功率控制晶片
新一代USB接口逆轉 不辨正反面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文章
» SiC MOSFET:意法半導體克服產業挑戰的顛覆性技術
» STM32MP25系列MPU加速邊緣AI應用發展 開啟嵌入式智慧新時代
» STM32 MCU產品線再添新成員 STM32H7R/S與STM32U0各擅勝場
» STM32WBA系列推動物聯網發展 多協定無線連接成效率關鍵
» 開啟邊緣智能新時代 ST引領AI開發潮流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BI7B2UUUSTACUKV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