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月,經濟部公佈「智慧電動發展策略與行動方案」,一如稍早時公布電動車牌照稅方案,引發了諸多批評聲浪。無論是罵聲還是鼓勵聲,都能藉此看出電動車產業要在台灣開花結果,政策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環。台灣UL總經理湯家德表示,未來10年任何國家想要成功發展電動車產業,最重要的三項條件就是政府的激勵政策、電池技術以及基礎設施建設。這三者,都與政府的態度關係至深。
經濟部預計總共投入138.77億元,分為啟動期、成長期與擴張期三個階段,期待在民國105年,打造全球前10大自有品牌智慧電動車旗艦廠商,並創造6萬台產量,製造產值1200億元,待動2.4萬人口就業,以及連待服務業的312億元產值。
離我們最近,也最關鍵的第一階段「示範運行」,預計在民國103之前,預計將推行示範運行,藉由10案推動3000輛的成果,主要由地方政府與企業集團申請。如腳步最快的納智捷,將在花博期間提供電動車作為接駁之用。第二階段主推技術研發,有鑒於台灣的研發力是出勝關鍵,此部分經費佔了總體經費的一半。至於第三階段,則是推廣普及,期待能全面補助消費者購買電動車,但是可惜經費目前只是暫列,無法評估實質效果。
眾人擔心的是,車在哪裡?電池在哪裡?充電站在哪裡?消費者又在哪裡。電動車上路計畫牽涉多個部會工作內容,協商整合本就不是容易之事。而且目前全球電動車都缺少產品標準,安全問題令人憂心,此外,目前成本過高、充電不便,若無賦稅減免等優惠,消費者恐怕興趣缺缺。中國不但是全球最大汽車市場,也積極欲切入電動車領域,國內發展電動車腳步最快的裕隆汽車,欲打造的大電動車城據傳要建在苗栗,但對岸的杭州也釋出利多,積極向裕隆招手。不難看出對岸紅旗之下明晃晃地閃著對台灣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