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MCU產業競爭力探討 |
狹縫中求生存
【作者: 陳瑩欣】 2002年02月05日 星期二
|
|
瀏覽人次:【10154】
消費性電子產品與通訊元件被視為今年市場的兩大主流,也是台灣多家廠商發展的重心,由於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 Unit;MCU)的發展極具市場潛力,應用層面跨越上述兩大領域,被視為後PC時代的市場利器。許多本土廠商如義隆、凌陽、駿億及盛群等,皆依此為基礎,陸續研發相關產品,但是深受去年的不景氣與911事件影響下,消費性產品買氣並未回升,MCU反受衝擊。
行情振盪的產業
iSuppli的報告於去年十一月間指出,儘管MCU、數位訊號處理器(DSP)應用日趨廣泛,然而各應用市場卻隨著整體經濟環境轉差而疲軟。預計今年MCU市場規模將達103億美元,DSP市場規模將達43億美元;2003年MCU、DSP市場規模將再成長至124億及55億美元。
在業績與大環境婆娑起舞的狀態下,多家MCU大廠去年業績均受挫。根據台灣證券交易所去年第四季的資料顯示,凌陽去年第四季的微控制器產品營運約7億8790萬,較前年少了約1500萬;而義隆去年微控制器產品營運總額為4億1695萬,較前年減少3億6894萬,華邦電子通訊產品行銷企劃處處長黃瑞明亦指出,該公司去年第四季MCU的業績也較去年少20%。
雖然業者均表示看好今年消費性電子產品的市場,並且亦在通訊、工業控制等領域上進行研發。但是細觀MCU產業,8 bit領域仍是台灣各大廠擅手之地,若要取得足夠的競爭力,勢必向16 bit或32 bit等高階領域邁進,只是前有歐美大廠先進製程追趕不及的困擾,後有大陸市場急起直追的壓力,產業勃興中潛藏危機。
8 bit市場群雄並起
由於市場需求與研發專精,使各種玩具、溫度控制器等消費性電子產品對MCU的依賴度日益加深,發展有普及化的現象,也由於各廠商在8 bit技術與市場上相當熟稔,目前企業重點推廣產品,其應用領域以通訊產品、PC週邊設備最為明顯(表一)。
正因各廠商均在8 bit MCU的發展上有自己的營運方式,工研院經資中心研究員范哲豪表示8 bit MCU的價格相當混亂。平均價格從1美金到10美金不等,應用模式與市場策略也不盡相同。顯示8 bit MCU市場已相當飽和,各家廠商均積極找出獨特之處,增加產品的競爭力。
表一 各家MCU應用領域
公司 |
應用領域 |
華邦 |
PC週邊 |
凌陽 |
互動式玩具、PC週邊、語音辨認、通訊 |
義隆 |
通訊(CF濾波、OTP技術)、PC 週邊(RF Keyboard、Mounce) |
駿億 |
消費性產品、PC週邊、通訊等 |
盛群 |
PC與PC週邊、消費性產品、家電、通訊等 |
市場定位相形加重
|
黃瑞明認為,正因為消費性電子產品市場波動大,更應該找出適合各公司發展的舞台。雖然受到911事件影響有所衰退,但LCD需求量暴增後,市場逐漸回穩。也由於產品生命週期不長,發展多種應用面向或產品,遂成為MCU市場穩定的不二法門。
以發展互動式玩具著稱的凌陽即表示,MCU的發展並非單一產品可哄抬股價,除了應用於玩具的MCU外,對於消費性電子產品的經營,凌揚採取的方式為發展多樣性的產品,並以客戶為導向,鎖定特殊需求,進行軟硬體整合。
凌陽科技消費產品事業中心副總經理曾景楠分析,由於產品本身生命週期短,但IC不變,因此特殊需求導向的MCU必須走利基市場,而非主流市場。他強調,在多變化的消費性電子產業下,業者必須充份授權,並且培養長期的客戶關係,才是維持市場的方式。
「消費性產品應尋找適當舞台。」義隆電子業務處處長盧志郁也表示,該公司7年前以Flash技術為核心,經由長期耕耘得以技術紮根。他認為,MCU產業的發展無法速成,應以系統為重,業者應走自己的路,才能從技術、產品彈性、品質中取得競爭力。
「消費性電子產品生產週期短,產品多樣或多變等模式才能符合不同的生產需求。」盛群半導體業務行銷中心銷售經理黃凱指出,盛群的RISK架構亦是累積十幾年經驗累積而成,全系列產品的完整性可以在市場上競爭。
而駿億電子資訊工程部經理施養明表示,由於該公司擺脫傳統的RISK與CISC架構,以自行定義的KBIDS架構運行,在產品定位上已經有異。也因此,可以在流程上擁有完整的掌控能力,透過結盟、代理的方式走高功能、低價位的路線。
4 bit市場消失
市場需求為產品經營與企業走向的一大重心,目前8 bit領域已可以做多方面應用,加上4 bit MCU產品的市場沒有足夠的需求量,該產品的推廣已在台灣消失。
「盛群約於一兩年前,就開始停止在市場上推廣4 bit的MCU產品了。」黃凱回憶,由於台灣4 bit MCU產品的低價市場行銷策略已趨飽和,僅止於維持客戶需要。
黃瑞明也指出,4bit市場衰退,目前華邦將重心放在8 bit產品上,並著手進行32 bit產品的研發,顯示業者對4 bit市場已無心再推。但也有業者指出,這不代表捐棄4 bit產品的市場,而是將低技術門檻的微控制器,轉向勞資低廉的大陸,發展另一個降低成本的空間。
西進優勢?
為了謀求更有力的發展,加上大陸市場對消費性電子產品的需求量吸引,許多MCU廠商均表示有意轉向對岸。曾景楠表示,政策鬆綁後,凌陽於去年十二月在上海正式投資,成立製造基地,計畫從珠江三角洲移向長江三角洲。而盧志郁也表示,大中華區的市場極有潛力,目前義隆亦在深圳、上海、香港等地進行開發,長期目標卻是朝日、韓市場發展規劃。
「台灣家電廠商大多走日系型態,短時間內若要向日本市場進軍並不容易。」范哲豪分析,大陸市場的開發,本土業者尚可在「台日同時搶灘」的情形下取得優勢,但是若要捨大陸而就日韓,市場經營較為不易。
WTO入會亦好亦壞
「大陸正式加入WTO之後,挾其便宜的工資生產成本及MCU設計門檻不高的情況下,預料MCU未來最大市場將在大陸地區。」黃凱表示,看好大陸市場物美價廉的勞工,當地研發工程師的費用僅台灣的1/3,盛群已在上海與深圳設立研發中心及辦事處,並提供網路服務的功能,預計今年第二、三季間將在廈門、北京、成都成立辦事處,進行開發。
除了上述的凌陽與盛群外,多家廠商亦對大陸市場情有獨鐘,紛紛說明早有代理商在當地先行佈局,只待法令規章明確,再進軍大陸。(表二)
表二 MCU廠商大陸佈點處
公司名稱 |
佈點處 |
凌陽 |
上海、珠江三角洲一帶 |
華邦 |
深圳、上海、北京 |
義隆 |
深圳、上海、香港 |
盛群 |
上海、深圳 |
駿億 |
今年內成立業務辦事處 |
「大陸其實是潛在的競爭對手,將來可能成為最大的勁敵。」范哲豪指出,政策優惠與市場誘因,是利基也是危機。由於低階技術移轉容易,大陸容易仿冒抄襲,而高階產品台灣的發展尚未成形,導致整體產業面臨可能被取代的危機。
除去政策問題外,大陸市場雖然有龐大的內需商機吸引廠商投資,但其實經營上相當困難。
「餅很大,問題是吃不到啊!」黃瑞明悻悻然地說明華邦對大陸市場的愛恨。他舉例,主攻家電產業,號稱「白色家電」的海爾對良率要求相當嚴格,交易多採用外商,台商只能向生存空間較小的二線廠商靠攏;另一方面,由於當地市場對IC用量不大,目前MCU市場對外還是多以銷往日本、美國、歐洲等地為主。
對此,曾景楠則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台商設計能力有一定的水準,外商無法瓜分,另一方面,大陸廠商對風險承擔度低,正好可以用台灣既有的完整產業鍊補強;加上民族主義下同文同種的考量及補足美國與大陸間的落差,台商仍然有利基。
經營模式調整
取得市場,搶到商機,問題只解決了一半,另一個進軍大陸的難題,在於管理。
「北京人員流動高,但人才培育及做事態度已在進步。」幾次在兩岸三地間來回,黃凱認為當地員工對行事效率與責任感已逐漸改善,他表示,產業投資成敗關鍵在投資方式及心態需與當地配合,大陸是生產工廠,不需急於短期內得到民眾消費力,但是未來的商機可期。若是人力技術追趕得及,未來大陸亦可能發展高階製程產品。
有別於盛群的成本考量,盧郁志說明,赴大陸投資的動機是出於「整體產業隨製造業移動,必須就近服務。」的動機下,在合法的範疇中行事。義隆認為,根留台灣,運用大陸市場行銷是目前最佳方式。
「前進大陸深怕兩點,一是應收帳款期間太長,二是廠商尚未準備就緒。」盧郁志進一步說明,唯有產業紮根夠深,產品到位再加上取得大廠合作,對岸的市場經營才算水到渠成。
高階MCU的前景
面對各家競爭激烈,研發重要製程與找尋新的應用面變成相當重要的一環。市場預期下一代數位相機將會內建嵌入式微控制器,因此更需要高階產品支援。
32 bit與16 bit
「4 bit市場已經衰退,8 bit市場則趨於飽和。」黃瑞明指出,現今市場趨勢中,16 bit MCU發展重心應在標準建置上,而32 bit MCU則在嵌入式功能上尋得商機。他認為,16 bit MCU已在國外大廠先進研發下失去市場,未來華邦將會把主力聚焦於32 bit MCU上,主要發展能夠解決頻寬問題、生命週期較長的產品。對此,華邦在人力承攬上投注了300~400萬,至於向ARM等外國大廠購買龐大的權利金,則必須另以千萬計。
凌陽的觀點與華邦不同,由於走特殊應用路線,因此凌陽評估其在16 bit未來需求量會大,產品成長率高,在下一波應用上將以此為重。曾景楠指出,16 bit MCU產品的研發,涉及到演算法、壓縮數據的不同,未來雖然在消費市場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整體發展尚須技術、產品、市場等面向上多方策劃配合才有可能達成。至於32 bit MCU,目前正與IP廠商合作研發中。
義隆則表示,發展16 bit MCU在工作電壓、耗電量及工業規格要求下,台灣廠商的競爭力尚不夠,若是真的成型,則可能以SOC型態出現;另一方面,16 bit應用尚嫌模糊,雖然市場具有潛力,但取代8 bit應用市場,仍有一段距離。
對此,走RISK架構的盛群則表示,16 bit MCU的發展正在尋找應用面的階段,初步規劃於通訊與醫療量測儀器上,預計年底將能發展完備;而32 bit則視現有IP而定。至於自行研發架構的駿億電子則表示,16 bit MCU市場並不一定先搶先贏,該公司預計2003年之後宣佈出產。施養明認為,由於應用範疇不同,8 bit MCU不一定會被取代。
工業規格
「今年下半年,義隆將走工業規格。」盧郁志指出,在SOC積體電路需求強烈的發展態勢下,技術是否能變成成品是一大關鍵,義隆以「工業規格」為下半年努力的目標,未來將產品應用範圍擴及車內系統、STN LCD控制晶片等地方,另行開發市場。
黃凱說明,三年前宣佈有工業規格能力的盛群,由於該領域技術門檻高,在轉換中摸索良久,超過十年。走工規的好處在於可以面對嚴苛環境的要求,一般商業規格要求的溫度及抗雜訊的能力必須在0°C ~70°C之間,而工業規格則要求在-40°C~85°C之間,成本與售價較高,但是也較容易打入良率與應用環境要求嚴格的家電產業。
結語
外界多半認為MCU的發展可能被中國大陸趕過,實事上,在MCU的要求趨向產品小、成本低、複雜度高等面向上發展時,世界各地無不追趕,但是許多問題卻在競爭中悄然而生。
MCU產品的應用性廣,反而使消費性產品在市場上的風險降低,發展獨特性成為各大廠商必爭之處,也是未來面臨大陸消費電子市場競爭與合作時的唯一籌碼。研發如何與市場結合、如何做出有效評估、台商的IC品質是否有提昇的意識、佈局廣大內需市場時必須考量的人管與財管等多方思索,以及MCU往高階方向走時如何尋找更高級的應用,讓市場可以在成本與效率之間取得平衡,將成為業者即將面臨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