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行動裝置低功耗設計的全面性策略
 

【作者: 歐敏銓】   2008年07月25日 星期五

瀏覽人次:【7938】

多功能行動裝置低功耗設計挑戰

今日的行動設備愈做愈複雜,在一手可以掌握的小型裝置中,被要求加入愈來愈多的功能。在通訊功能上,除了提供GSM/GPRS/3G的行動通訊連結外,還要支援藍牙、Wi-Fi、GPS、FM,甚至是行動電視(DVB-H、T-DMB)等。在應用上,照相功能已是基本配置,並持續提升畫素及防手震、自動對焦等功能;另一個發展重點則是多媒體功能,行動設備強調提供更逼真的影音品質,如高畫質及3D的顯示螢幕和立體聲的音效等。


這些功能看起來很炫,但在使用上卻會帶來大量的功耗負擔,讓仰賴電池供電的行動設備縮短可用的時間。在上述的眾多功能中,最耗電的部分是處理器和顯示子系統(顯示面板與背光源),其次則是射頻子系統與音效放大器等,當然,使用閃光燈或錄影功能也非常耗電。因此,如何設計出低功耗的系統架構,讓有限的電力能夠做最到極限的利用,是今日行動裝置開發上的主要挑戰。


目前技術上的現實是,電池容量的提升速度大幅落後行動裝置的供電需求,若要求長時間的供電,往往需要使用更大且更重的電池,這顯然又違背了行動裝置輕薄短小的設計原則。然而,透過審慎的嵌入式開發規劃,仍能在功能與電池續航力之間取得令人滿意的平衡。


以採用1.2W-hour電池的iPod nano為例,若其系統的平均功耗為1.2W,將只能使用1個小時;若拿給筆記型電腦來使用的話,由於其平均功耗約為40W,那用不到2分鐘就掛了。然而,iPod將聽音樂的功耗做到約85mW,因此可以連續聽14小時的音樂(新的iPod nano甚至可連續聽24小時音樂);看影片的功耗約為300mW,因此可以看約4小時的節目,這樣的結果還算不錯。


探究功耗源頭

整體功耗區分

要開發出低功耗的行動裝置,首先要了解系統產生功耗的源頭,才有辦法對症下藥。電子系統的整體功耗,是動態功耗(Dynamic Power)、靜態功耗(Static Power)和短路功耗(Short Power)三者的總合,其中動態功耗來自於運作中訊號切換的電力消耗,在此過程中負載電容會充放電和電流切換;靜態功耗是當元件處於待機狀態時產生的電流洩露功耗,它和使用的製程、晶片尺寸和電晶體中的電壓有密切關係;短路功耗(Short-circuit power)是由於在邏輯閘電路的開關過程中,同時導通NMOS 和 PMOS兩個元件而產生的。


克服動態靜態功耗

參考圖一,在整體功耗中,動態功耗約佔60%至80%,靜態功耗約佔10%至30%,短路功耗約佔10%,因此以動態功耗最為嚴重,也是低功耗設計要克服的重點。然而,隨著製程微縮的進展,尤其在進入90奈米製程之後,更小的尺寸也讓閘極氧化層(gate oxide)日益趨薄,電晶體的漏電流也跟著呈指數性增長,靜態功耗也成為必須正視的設計議題。



《圖一 動態、靜態功耗與製程進展的關係》
《圖一 動態、靜態功耗與製程進展的關係》

靜態功耗與短路功耗主要是晶片層次的議題,需靠晶片製程來改善;動態功耗則涉及晶片與系統電路的操作,與負載電容、供應電壓及操作頻率直接有關,相關性如下:


  • ●動態功耗 = α x 負載電容(CL)×供應電壓(VDD)2×操作頻率(f)



因此,供應電壓與動態功耗成平方關係,因此降低電壓對功耗的影響最為明顯,也是行動裝置低功耗設計的主要策略。今日行動裝置的核心電壓已從3.3V降到2.7V,甚至是1.8V,目的就是要降低系統功耗,不過,降低電壓的缺點是會造成操作效能下降。


全面開發與設計考量

要降低這些功耗源頭,必須進行全面性的開發與設計考量。涉及的範圍涵蓋從電晶體製程到整個設備系統的規劃等各個層面,設計途徑又可從系統層次、架構層次、邏輯層次或電路層次等角度來切入,可用的方法包括製程技術(如low-k)、電路閘控設計(如Clock Gating、Power Gating)、系統架構(硬體/軟體配置演算法)和軟體管理(如Power-aware作業系統、休眠模式和更有效的記憶體接取方式)等,如圖二所示。



《圖二 低功耗設計的可行途徑》
《圖二 低功耗設計的可行途徑》

從晶片設計的層面來看,當電晶體的尺寸愈做愈小,雖然運作頻率持續提升,但因核心電壓可以降低,寄生電容也會下降,動態功耗反而可以降低;不過,邏輯閘數目的增加,則會導致動態功耗的增加。此外,進入深次微米製程後,供給電壓接近threshold voltage,因此製程的微縮對於降低動態功耗已無法得到像過去這麼好的效果。現在的作法是依個別操作運算需求提供不同的供給電壓,也就是分區供應電壓,這樣做的設計難度也大幅提升;另一個問題則是低電壓會造成高電流的需求,這會導致電流洩露與訊號不穩定的EMI議題。


電晶體低功耗設計

進一步來看,晶片設計可以從電路閘級層次來進行功耗管理,例如運用高臨限電壓(high-Vt)和低臨限電壓(low-Vt)兩種特殊的電晶體,其中低臨限電壓是一種高速但電流洩露相對較高的電晶體,它適合用在強調效能表現的關鍵性時刻;高臨限電壓則是一種低速和低洩露性的電晶體,它能藉由降低電路關閉下的電流洩露來延長電池的壽命和預備(standby)的時間。


晶片設計上也能透過降低負載電容來降低動態功耗。基本上,不間斷的時脈切換會導致負載電容值升高,甚至可以佔到全部功耗的一半,因此,可藉由關掉暫時不用的時脈電路來減少電路運作,進而降低電容和動態功耗。例如使用clock gating避免時脈訊號(Clock Signal)不斷地啟動暫存器,進而有效地最小化整體電容,以達到管理動態功耗的目的。


妥善規劃嵌入式記憶體

另一個針對系統晶片的低功耗作法,則是對嵌入式記憶體做妥善的規劃。目前應用處理器中常用的系統記憶體包括ROM和SRAM,其中ROM具有安全存取性,而SRAM則可用來做為抓取視訊訊框和執行視窗搜尋的快取緩衝(cache buffer)。採用SRAM能降低記憶體延遲、I/O的耗電性和晶片上(on-chip)的需求頻寬,尤其是在視訊編碼進行當中。為了突顯省電效能,在晶片中還可針對記憶體分割(memory partitioning)做最佳化,進而降低對極耗電的外部記憶體的讀寫使用。


多核心分散運算策略

多核心分散式運算架構

處理器的選擇是行動裝置設計上的關鍵議題,因為它不僅決定了效能,也會嚴重影響電池的續航力。這也是為何ARM核心在行動性嵌入式裝置中盛行的原因,因為它提供了相當低的功耗,而且支援可變動的時脈速度及智慧性的省電模式。此外,為了進一步降低功耗,多核心的分散式運算架構也成了行動處理器的主要發展趨勢。透過多顆運算核心一起協同工作,一方面提升處理效能,一方面也能透過降低電壓及頻率來降低處理器的功耗。


多核心架構又可分為同質性(homogeneous)架構和異質性(heterogeneous)架構,其中ARM11 MPCore即是同質性的多核心處理器,可以提供一顆至四顆的處理器組態,而且同時能讓每個處理器單獨切換到待機、睡眠或關閉電源的管理狀態,以適時降低功耗,請參考圖三。然而,今日的行動式處理器,尤其是應用處理器,大多採用的是異質性的架構,如TI整合ARM核心與DSP核心的OMAP架構,以及多家公司整合ARM核心及多顆加速器的架構。



《圖三 ARM11 MPCore架構圖 》
《圖三 ARM11 MPCore架構圖 <資料來源:ARM網站>》

再以ST的Nomadik為例,它以ARM為主處理器核心(ARM9或ARM11),並搭配多顆可程式智慧加速器來來分擔在音訊和視訊上的前、後處理任務,請參考圖四。在任務執行中,這些智慧加速器能獨立且同時地與主處理器一起運作,進而讓系統能在低耗電的條件下達成需求的應用功能表現。這些加速器讓主處理器得到釋放,讓它能專注於控制與程式流(program-flow)的工作,並有更多的時間是處於預備中(IDLE)、低時脈(DOZE)和接近靜態(SLEEP)等省電模式中。



《圖四 分散式處理模式(以Nomadik為例) 》
《圖四 分散式處理模式(以Nomadik為例) <資料來源:ST網站>》

採用加速器核心

採用加速器核心能明顯提升多媒體功能(影像、視訊、音訊、2D/3D)的處理效能。舉例來說,若依賴主處理器來進行MPEG-4的編碼,而且要達到VGA/ 15 fps或VGA/ 30 fps的品質,會佔用數百MHz甚至是GHz的運算資源,而且會造成過度的耗電及高熱問題,這是行動裝置設計所無法接受的。相較之下,採用專屬的硬體加速器對一個15 fps的QCIF視訊流進行解壓縮時,只需用到0.2 MIPS,這只佔了CPU資源的0.07%。


執行有助低功耗指令集

目前有兩種指令方式能在不衝擊效能的條件下以較低的頻率操作,進而有助於降低功耗,一是單指令多重資料指令集(single-instruction-multiple-data;SIMD),它能達成影像編碼(image coding)演算法的資料級平行運算(data-level parallelism);另一種方式是採用超長指令集(very-long-instruction-word;VLIW)架構,它能在每個循環中同步執行多個運算動作。有些多媒體應用處理器將主處理器(RISC)和DSP或VLIW核心整合在一起,作為SIMD/Vector加速引擎。


電源管理策略

軟體電源管理方式

在系統的電源管理作法上,可以分為軟體與供電架構兩個層面。在軟體技術上,原則上即是動態地調整系統中個別元件的工作電壓或頻率,當運算負荷重時提供較高的工作電壓或頻率,當運算輕載時(如:待機狀態、查詢狀態、螢幕保護程式等)則可降低電壓或頻率,此機制一般稱為動態電壓及頻率調整(Dynamic Voltage and Frequency Scaling;DVFS)技術。如果是針對個別元件進行不同休眠深度的管理,則為動態電源管理(Dynamic Power Management;DPM)技術,如圖五所示。


《圖五 動態電源管理之工作示意圖》
《圖五 動態電源管理之工作示意圖》

電源轉換設計管理

在供電架構上,行動裝置必須仰賴DC-DC電源轉換元件來進行供電,例如對電池進行充放電及安全保護,以及為晶片組、顯示器、照相、射頻及週邊提供電力等。因此如何進行電源轉換設計與管理也是延長電池續航力的關鍵所在。電源轉換設計除了成本與尺寸的基本考量外,還要求做到低負載效率、高電流能力、低待機電流的效能表現;此外,電源轉換元件也要容易使用及供應穩定的電流,而且具備設計上的彈性,適合不同的應用功能及配置要求,也要有助於節省運作功耗。


電源轉換架構

目前常見的電源供應元件有三大類,即線性調壓(LDO)、電容型切換式調壓(Charge Pump)及電感型切換式調壓,用來為系統中各個元件提供降壓(Buck)、升壓(Boost)、反相(Invert)等電源應用。其中線性技術只能提供降壓功能,而電容型及電感型切換三種轉換(穩壓)功能都可以提供。


這三種電源轉換技術各有其優缺點,線性技術的優點是佔用空間小、供電品質佳,但轉換效率差(視壓降程度);電感型切換式技術的優點是轉換效率高(視負載功耗),但供電品質較不理想,佔用空間也大;電容型切換技術則在各項表現上都居中。


離散和整合式轉換策略

在架構的規劃上,可以採用離散式或整合式的電源轉換策略,兩者各有優缺點。離散式電源轉換的優點是很有彈性及容易配置,系統上可選用不同廠商的元件,而且能夠為個別單元做到最佳化的規劃。不過,其缺點是需使用較多的轉換元件,因此較佔用空間,整體成本也可能會較高;此外,因為是個別規劃,較不易提出整體性、集中性的智慧型電源管理策略,而且各區域的時脈並不相同,EMI的過濾抑制也得分頭進行。


整合型的電源管理單元(PMU)內部同時建置了多組LDO及切換式轉換器,具有容易集中控制及佈局單純的優點,可以採行智慧性的省能模式,請參考圖六所示。它能依行動設備各別的應用提供配套的供電、電池與重置管理,而且因內建即時時脈和自動喚醒功能,因而能實理系統級的深度休眠控制。不過,整合型方案的彈性相對較低,而且無法針對個別區域進行最佳化的規劃。


《圖六 PMU整合型功能架構 》
《圖六 PMU整合型功能架構 <資料來源:TI網站>》

轉換架構佈局注意事項

基本上,DC-DC轉換器架構的選擇是要盡量完全使用電池的能力,也就是能提供高轉換效率。除了元件的技術類型外,電路的佈局也是重要的關鍵,不好的佈局會降低供電效率,而且可能產生供電不穩定及嚴重的漣波(ripple)及EMI現象,最糟時還會弄壞電路上的元件。


因此,在佈局上有一些原則需要注意,例如將輸入電感放在盡量接近晶片的位置,以縮短電感路徑;隔離類比訊號與電源路徑,並使用單點接地;盡量不要讓EMI或噪訊耦合影響到轉換器;對電壓的回饋取樣需取自輸出電容,而且要做好屏蔽;必須隨時記得考慮寄生電氣特性。


電池管理技術

常用可攜式電池特性

行動裝置可用的電池包括鎳鎘、鎳氫電池及鋰電池,其中鋰離子電池的電量密度高於鎳鎘或鎳氫電池,而且因鋰是最輕的金屬,因此鋰電池的重量更輕,而續航力卻更持久,一顆鋰電池可以抵三顆鎳鎘或鎳氫電池;此外,鋰電池自放電(self-discharge)低,在室溫下每個月只有2~3%,而且可以隨時充電,不用像鎳氫或鎳鎘電池一般,為了保持最佳效能,而需經過完全放電或充電等多次循環。這些特性讓鋰電池成為今日主流的行動裝置電池。


提高鋰電池續航力

要延長鋰電池的使用期限及續航力,最重要的是避免將設備曝曬於陽光下或置於炎熱的車廂內,因為高最容易降低電池的執行效率。一般最適用於0℃至35℃的環境中,其中又以近於室溫(約22℃)為最理想。在高於指定作業溫度範圍(35℃)的環境中使用設備,對電池的蓄電量會造成永久性的傷害。此外,由於充電時會升溫,因此需將行動裝置從保護套中取出。


為了確保行動設備能正確地管理鋰離子電池的充放電,需透過電池管理系統來監控鋰離子電池的電池阻抗、溫度、電壓、充電和放電電流以及充電狀態,以便提供詳細的剩餘供電時間和電池健康資訊。電池管理的另一個重點,即在保障使用上的安全,因此必須即早偵測出電流過載、短路、個別電池或電池組電壓過載或是過熱等任何故障現象,並即刻透過保護開關切斷系統與電池的連線。


結論

手機等行動裝置已是個人隨身必備的用具,其重要性就如同錢包和鑰匙一樣。除了通話功能,行動裝置賦與個人更多的便利功能與娛樂應用,如照相、聽音樂、定位導航等等,但這些功能都得靠電池供電來支持,否則就只是手持一塊廢鐵而已。因此,如何將電池的續航力做到最長,就是一場技術優勢的競賽了。


電池的續航力決定於系統的整體功耗,而功耗的降低涉及設計上的每個環節,考慮的愈週延,成效就愈明顯。從晶片的製程與材料,到系統的電路及供電架構,以及軟體的智慧性電壓、頻率控制,和處理器、記憶體的運算架構等,在在都影響了最終的功耗表現。當我們高高興興在使用行動設備的各種功能時,不該忘了有多少工程師在背後斤斤計較,為降低功耗做出了多少的努力,是吧?


(作者為電子技術資深自由作家)


相關文章
SiC MOSFET:意法半導體克服產業挑戰的顛覆性技術
意法半導體的邊緣AI永續發展策略:超越MEMS迎接真正挑戰
Crank Storyboard:跨越微控制器與微處理器的橋樑
開啟HVAC高效、靜音、節能的新時代
嵌入式系統的創新:RTOS與MCU的協同運作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豪威集團推出用於存在檢測、人臉辨識和常開功能的超小尺寸感測器
» ST推廣智慧感測器與碳化矽發展 強化於AI與能源應用價值
» ST:AI兩大挑戰在於耗能及部署便利性 兩者直接影響AI普及速度
» 意法半導體公布第三季財報 業市場持續疲軟影響銷售預期
» 慧榮獲ISO 26262 ASIL B Ready與ASPICE CL2認證 提供車用級安全儲存方案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18.222.44.156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