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3D-IC與異質整合的技術逐步成熟,半導體晶片的設計也進入了新的轉折,不僅難度大幅提高,同時成本也水漲船高,這對當前的IC設計業者產生了不小的壓力。對此,半導體產業鏈將需要一個新的營運模式,來應對眼前這個新時代的晶片設計挑戰。
對此,CTIMES【東西講座】特別舉行「虛擬IDM:群策群力造晶片」的講題,並邀請工研院電子與光電系統研究所副所長駱韋仲博士親臨,剖析何謂虛擬IDM,而工研院又將如何與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合作,一同建立虛擬IDM的模式。
圖一 : 工研院電子與光電系統研究所副所長駱韋仲剖析何謂虛擬IDM,而工研院將如何與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合作,一同建立虛擬IDM的模式。 |
|
對於虛擬IDM這個名詞,駱韋仲解釋,之所以會虛擬IDM的發想,其實也跟工研院的發展歷程有關。駱韋仲表示,工研院旗下其實包含許多的單位,也各自進行不同的任務,包含有設計、製造,以及驗證的部門,幾乎就是一個IDM的架構,但又不是真的IDM,就像是一個虛擬的IDM。
到底什麼是虛擬IDM?駱韋仲博士以相對比的方式來解釋,他指出,虛擬IDM的英文是「Rapid S/W H/W Modular Design, Simulation, Prototyping and Manufacturing」,其中最重要的一個關鍵,就是設計是採用模組化(modular)的方式來進行,已經不再是個別單一晶片的模式。
因此,對虛擬IDM模式來說,發展小晶片(Chiplet)的設計架構將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透過把多個同質或異質的小晶片模組連接起來,進而提升單一晶片的效能,而這就需要從IC設計端開始發起。
駱韋仲表示,小晶片的設計模式是一個全新的模式,因此也需要全新的生態系統(ecosystem)來支援。也由於是新的開始,這裡面就充滿許多新的機會,包含EDA設計工具、IC設計服務與IP等。目前全球的半導體產業也正在積極推動這一個項目。因此,在系統需求越來越強烈的情況下,如何快速整合這些軟硬體模組,並且進入量產階段,就是虛擬IDM能否成功關鍵。
駱韋仲以工研院為例說明,他指出,當有一個系統需求產生時,工研院內部的Chiplet設計團隊就會展開一個完整流程的設計,就宛如一個IDM般,但裡頭後續的設計製造流程仍是與現有的產業鏈相連結,只是這裡面各個環節仍需要重新被定義和落實。
圖二 : 工研院電子與光電系統研究所副所長駱韋仲博士 |
|
走向多晶片整合設計 成立產業聯盟實現共創
也因此,未來的晶片設計將會走向多晶片(chiplets)整合設計的模式,其效能也會非常接近系統單晶片(SoC),尤其是在特定場景,例如工業應用和智慧系統等,將會更加的顯著。而這裡頭將會衍生許多的新科技和新技術,像是異質整合、2.5D和3D-IC等。
至於如何具體來實現虛擬IDM的模式,駱韋仲指出,台灣擁有非常完整的產業鏈,是具備實現虛擬IDM的潛力,關鍵就在於我們能否建立一個可編程的封裝模式(programmable package),包含多模組模組(multi-modal package)和可編程的SiP。也就是底層的可編程晶片是通用的,但上面的IC則是可以變化、隨意組合的,就像是矽晶圓的「麵包板」,允許晶片設計者自由進行開發。而這個概念工研院也已經實際開發出來,並初步進行了驗證。
駱韋仲表示,虛擬IDM要成功,需要產業界的共同投入,除了底層的可編程標準需要有共識外,再者就是需要豐沛的小晶片IP和設計再利用,因此產業界的共襄盛舉將是成功的必備要素。
對此,工研院也將成立產業聯盟,攜手半導體業者共同推動落實此一模式,包含系統、封裝製程、以及基板、設備和材料等。實現像是「多晶片接駁車(chiplets suffle)」、「軟體定義晶片」和「數位製造」等新的半導體模式。
**觀看講座直播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