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設計分工日趨細密,設計業者也在各種環境中投注大量心力,針對規格、架構等面向進行研發,遂使台灣市場蓬勃發展,並且成為電子產業中頗具競爭力的一環,但是IP設計產業是否適合台灣業者?
「台灣開發IP的機會不大」,擎亞國際總經理張鴻誠表示,由於IP開發需要市場、時間和大量資金的整體配合,因此台灣目前還不適合做相關的開發,「不過在IP Re-Sell與IP Re-Use上,台灣將可以有著力的空間。」他指出,多元IP發展已是趨勢,而SOC下IP整合更是當務之急,掌握核心標準,進行研發亦將成為IC設計業者下一步應走的方向。
「就整體產業趨勢來說,2000年前多為高原創性的IP,2000年後則多為IP Reuse的型態。」張鴻誠進一步指出,IP應用將與設計同樣重要,以擎亞為例,在標準化及介面設計上就有極大的投資,讓嵌入式的產品能獲得更廣泛的運用,一來可以發揮IP的最大效應,另外也適合平台化發展和設計IP產品。
針對後PC時代的電子產品發展趨勢,張鴻誠認為,產品的差異化和IC設計的市場週期均需要重視分析,才能達到「Time to Market」的要求。
「台灣擁有很好的產業鏈」張鴻誠認為,在這樣的環境下,ASSP或是外包的型態將更加顯著而且多元,他並且就整體設計環境的形貌,指出IDM廠商與Design House的差異;「IDM廠商必須將終端產品放入經營範疇中,負擔較大,像Via這種Design House,則因為以集團的形態投資,產業經營鎖定Chip設計,經營利基反而較IDM廠為高。」
由於擎亞與三星(Samsung)關係密切,許多人均認為擎亞專營三星業務,張鴻誠澄清,「擎亞至1997年10月由Samsung分出後,在台灣的經營相當獨立。」他說明,三星僅為擎亞的投資者,純粹為該公司的一個股東,去年擎亞擁有11億的營收,今年則以20億以上的營收為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