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科學與生活的距離─科幻的空間
 

【作者: 李知昂】   2004年04月25日 星期日

瀏覽人次:【4944】

科學與生活的距離,究竟有多遠?


看起來似乎並不很遠,因為你我的生活,都離不開種種的科學。對我自己來說,尤其可能更近些。我的父親是位化學家,我自己從理學院畢業,一段不算短的時間也從事相關的行業,對於種種的科普書籍,我總是讀得興味盎然。


然而這樣的我,卻有個說來既慚愧又好笑的經驗──事實上在兩年以前,我還不敢替自己的手機取出SIM卡。拆開背板,或拿下電池,手機裡面的模樣,閃著金光的電極,彷彿一個不可碰觸的聖域。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我總害怕亂拿SIM卡會把它給弄壞了,以致於在需要動它的時候,總是找個理由請身邊的人幫忙(幫忙的人通常反而不是學科學的)。


這當然是一個聽起來很蠢的離譜狀況,時至今日,我也已經學會自己換卡,有一陣子甚至同時使用兩個門號,換來換去。但說到手機的構造,除了因為修按鍵曾經拆開過面板以外,其他仍然一無所知。台灣的手機普及率驚人,大家每天都在用,然而,又有多少人真正知道自己的手機長什麼樣子?


科學與生活的距離,真的很近嗎?


在某個古早的年代,或許還是很近的。迷信的人相信河裡有河神,科學英雄就跳下去證明沒有;迷信的人相信重和輕的東西同時由高處掉下,重的東西會較快落地,伽利略就登上比薩斜塔,拿兩個鉛球,一個重一磅,一個重十磅,鬆手丟下來證明它們會同時落地,眼見為憑,清清楚楚。可惜現代的科學卻不能如此,從理論、實驗,到成為一個可以應用的產品,甚至一個龐大的產業,它往往必須經過學術權威的辨證,工業技術的環節,以及商業機制的洗禮。太多人在其中有所貢獻,以致於它到了我們手中的時候,我們對它已經完全無從了解。講得誇張點,甚至跟奇幻小說中的魔法道具,也沒有什麼不同。無怪乎知名科幻作家克拉克(Arthur C. Clarke)會這麼說:「夠先進的科技與魔法無異。」就本文的角度看,這個「夠先進」的情形甚至可能進一步擴大,不僅是指想像中的未知科技,還包括目前科技與人之間的關係,因為光是你我身邊的科技是如何運作,我們就已經搞不清楚了。


讓人接受類似的概念有時並不容易,因為我們對「科學」和「自己」都非常地有信心。我有個朋友曾經嘗試在網路上跟人談這個主題,他的論述是:「科學到現在為止都沒有解釋重力的原理,只有描寫重力的作用方式;所以如果魔法存在於魔法的世界裡,魔法師可以描寫它的作用方式,它就是科學。」遺憾討論到最後還是失去焦點,反對的一方甚至請他去翻翻國中課本再來。人們對科學真是有很強的信念,只要見到有人拿科學跟迷信或魔法等量齊觀,就覺得很受不了,然而,這信心的基礎是否穩固呢?我們每天都打開電視,然而有多少人曾經「打開」電視的殼子?就算開過,又能否了解陰極射線管如何運作,天線如何運作,或者懂得最基本的馬克士威爾電磁方程式?慚愧我忝為一個理學院的畢業生,對這些問題多半都無法立即回答,查書或許可以知道,卻也沒十足把握,何況電視的訊號處理,除了基本的電磁方程式之外,還需要許多複雜的數學才行。科學架構太過龐大,無人能完全掌握,在此前提下,我們又如何分辨自己究竟是服膺科學?還是迷信科學家的權威?


現代人類的生活,實在空前地與科技產品貼近,同時也史無前例地距科學遙遠。先進的科學研究,想讓一般人了解並實際檢驗,已經愈來愈不可能。而面對這樣的一個時代,這樣的一種「距離」,介於社會大眾與尖端科學之間,一大片無人的荒野,又要以什麼樣的方式來開拓?


科普著作或許是其中的一個角色。既曰科普,自然不會忽略它的普及性,要求深入淺出地介紹科學,而這正是當前大眾可能感興趣的。今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與交通大學科幻研究中心、中國時報人間副刊聯合主辦2004國科會科普獎1,並與第四屆倪匡科幻獎一併舉行,對於填補科學與生活的鴻溝而言,實在不能不說是個好消息。


科幻在其中必然也佔有一席之地。雖然歷史證明,若把科幻創作單單當作向大眾介紹科學的一種手段,結果通常不會太理想,但這並不抹煞科幻作品的「橋樑」功能。因為在一般現代人能夠使用的科技與古典定義的科學之間,實際上已經存在一塊非常巨大的空白,這個空白對大眾而言幾乎全屬未知,且因為太過複雜,甚至連相關領域的科學家都只能了解自己專精的一小部份,而難窺其全豹。於是科幻作者只要有心蒐集資料,無論是否科學家出身,都可能在這塊空白未知的領域當中作點手腳,寫出現代的科幻傳奇,而且很不容易被人看透。


信手拈來,由電視機的原理出發,何嘗不能把甚囂塵上的黑心電視事件,變成一樁以改造電視控制人類心智的陰謀?手機電磁波可能致癌或引發精神官能症,這種題材,不也正呼應了社會上的某種集體焦慮?更實際的例子,2002年榮獲日本星雲賞的科幻漫畫《惑星奇航》(去年已經動畫化),也是專注於太空航行的科學內容,以及小人物在宇航情境下的人性切片。其中許多科技雖是現在已經有了的,仍讓讀者看得津津有味,甚至從中學到不少東西。原因無他,只是這些內容對讀者來說「未知」,並且「有趣」,如此而已。


由此看來,或許科學與生活的距離,也正是科幻揮灑的空間。您同意嗎?


註1:各獎項徵文辦法詳見以下網頁:http://sf.nctu.edu.tw/award/index/


(作者現為科幻小說作家,merlyn@ms37.url.net)


相關文章
解析鋰電池負極材料新創公司:席拉奈米科技
高級時尚的穿戴式設備
巴斯夫Ultrasim結合Moldex3D發揮最大效益
PLC+HMI整合人機加快數位轉型
確保裝置互通性 RedCap全面測試驗證勢在必行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華電聯網協助客戶無縫銜接數位變革
» 愛立信:5G用戶數持續成長 技術驅動電信商改變FWA策略
» 臺科大與新北青年局簽訂MOU 結合資源協助青年創業
» 研華攜手滿拓科技、群聯 舉辦Edge AI工程師實戰營
» 智齡科技募資達6.2億 ITIC、台日基金領投B輪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7H6RSY7ISTACUKY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