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你能為AI做什麼?
一個心靈與AI同時發展的時代

【作者: 覺啟】   2024年06月13日 星期四

瀏覽人次:【550】

2024年COMPUTEX的主題為「AI串聯 共創未來」,全球AI硬體產業的巨頭,都會為了這個AI加速的時代聚集在此,共同促進AI全面應用在各行各業上而大顯身手。這樣的AI時代,有人興奮,也有人擔憂,然而AI本質上與電腦運算工具沒有什麼不同,既非善良,也非邪惡,就只是一種運算工具,結果是好是壞、是福是禍,也都在人類本身怎麼去使用。


AI的歸屬與功用

首先要了解,運作中的AI軟硬體系統,以及所學習運算的模式,都不專屬於某人或某個集團,而是人類共同的資源與資產,然而AI衍伸的各類產品與服務,則不妨是各自的價值創作。據此原則,AI就是一種人人可以均等參與應用的工具。所以,在這裡要借用已故前美國總統甘迺迪的一句名言:「不要問你的國家能為你做什麼,要問你能為你的國家做什麼。」來比擬,換成所謂的AI來說,就是不要問你的AI能為你做什麼,要問你能為你的AI做什麼。


甘迺迪的這句名言,重點是在「你的國家」,因為國家不專屬某人或某政府,而是屬於所有參與的人,每個「你」都是國家的創造者與擁有者。所以甘迺迪接下來才會補充說:「全世界的公民們,不要問美國願為你們做些什麼,而應問我們在一起能為人類的自由做些什麼。」同樣的,當下的AI就只是你的工具、你的附屬,這個「你」當然也指各種產業或團體;既然是你的工具、你的附屬,就應該要主動去控制它、強化它與擴充它。


未來AI的影響力將會越來越擴大,既會超出一般產業,也會超出國界,甚至超出預料之外的現實世界。對於所謂「你的AI」這個概念,人們也應該把心量擴充配合開來,自己作主地從關心你的身心,到你的社區、公司、國家,乃至於你的地球、你的宇宙,還有你的AI結合起來。這就是人們面對AI時代應有的態度,也才能坦然地接受AI的種種功用,好與壞,福與禍,了解這全是人們自己所造就的結果。


人工智慧發展的結構與問題

本來人類科技所創造的東西只是一些雕蟲小技,並不足為道。然而隨著越來越精密的擬人化運算與控制工具,大有人腦不如電腦、專家不如機器人的感嘆與徬徨。事實上,資訊科技一直都離不開對人類心智的挑戰,有了計算機就不知如何心算、手算,有了虛擬網路就不知如何處理人際關係或生活庶務;反過來看,排斥科技工具,不願意接受現實,也是一樣,這都是一種背道而馳的鴕鳥心態。


然而也因為如此,現代人應該更加能體會心與物本是一體的道理。也就是說,人們所創造的東西,不論是各種裝置或資料、信號,都是一種心意結晶或現象;而人們的心意活動,不論是喜怒哀樂或語默動靜,都會化成各種資料信號或事物。本文將以資訊科技相當著名的DIKW Pyramid模型註一來做對照說明(圖一),資訊科技從最底層的大量資料(DATA)中處理出有意義的資訊(INFORMATION, 或稱之為Structural DATA),然後再透過分類過濾等演算法則來推衍知識(KNOWLEDGE)系統,至於做擬人化思考、感知與學習的人工智慧(WISDOM, 或稱之為INTELLIGENCE)則是目前正夯的AI領域。



圖一 : DIKW Pyramid模型是一種資訊科技發展的架構。(source:Wikipedia)
圖一 : DIKW Pyramid模型是一種資訊科技發展的架構。(source:Wikipedia)

為什麼各種信號資料都是一種物質或心意的同時存在呢?如果仔細分析會發現物質不論大小、粗細或軟硬,都是一種假象,實際是由空洞、無質量的粒子所組成。這些只有組合型態及數量概念的假象東西,與其說是粒子,不如說是一種波形或律動,在電子裝置的術語裡稱之為頻譜或振盪頻率。反過來說,人們每一個心心念念都會產生一個信號、一種波動和一種形勢,根據佛經上的比喻,人大概一秒鐘會有1600兆個細念註二,而以英特爾生產的i7 CPU大概內含數億顆電晶體電路,若以時脈速度4.7GHz來相乘的話,一秒中產生的信號則有大約180億個,且這些信號也只是0與1的變換而已,跟人一秒中可產生1600兆(16000000億)個心念來比,雖然此一比喻並不是很恰當,但還是差了一大段距離。


當然,資訊科技還是可以應用數百顆CPU裝置在一台機器人身上,這好像就更擬人化一些了?不過這樣比較還是有點啼笑皆非、不倫不類,應該要回到資料處理的基本面向來看,才會比較實際。也就是說,把一筆資料(DATA)當作一個信號(SINGAL),也對應出心念所產生的一個覺受(EMOTION);例如面對13 這個資料,對電腦而言只是一個數值信號,但對人而言可能是一種不吉利的感受,這兩邊一個是「理」,一個是「事」,簡單來比喻就是每一個覺受會產生一個data,每個data會產生一個覺受。(圖二)



圖二 : 用理與事相對的方式列出知性與感性的關係
圖二 : 用理與事相對的方式列出知性與感性的關係

知性與感性應等量齊觀來發展

處理許多覺受、許多的data之後產生了不同面向的情感(FEELING)或資訊,接著推衍的知識層面再與見識觀感(SENSE)對應,意思就是對某種系統有一套特別的看法或領受,所以sense可以說是一種情感的提升,但更關鍵的是在此層面加入了理性判斷。


從知識端來看也一樣,因為含有sense見識在其中,才會產生一方的知識系統。但在這裡知識之後再增加一個層級叫做洞察力(INSIGHT),洞察力是一種超越表象的認知,它能透析事物的本質與意義,並做出非比尋常的抉擇,所以相對的會從sense昇華為超出物外的情操(SENTIMENT)。至於再從洞察力提升為智慧(WISDOM),那就須要更全面性的體悟或覺醒,相對於此就是一種慈悲博愛的精神了(COMPASSION)。


圖二左方金字塔頂端看似高不可攀的智慧理念,但等同右邊倒金字塔裡廣泛包容的慈悲精神,這是一體的兩面;左方金字塔底端看似龐大複雜沒有情感的資料信號,卻也來自一個個喜怒哀樂的結果。所以,圖二中的知識處在金字塔階層的中間層面、關鍵層面,knowledge與sense幾乎可以說是同義字,人的感性與知性在此等量交會。至於擬人化的人工智慧機器人,由於沒有具體的心識、意志在其中,在金字塔知識這個層面就已經與真正的人性分野了,雖然AI或許沒有情意糾葛而顯得威力驚人,但在需要創造力與包容力的地方,就會顯得一無是處。簡單來講,AI只能推衍某種知識,不能創造與領受知識。


總而言之,應該重新認識人之所以為人的可貴與偉大之處,科技發展應該依於人類品質的提昇來考量,當我們了解AI的瓶頸,也知道電腦再怎麼快也快不過心念的速度,今後就應該特別注重「心靈科技」的發展,以最終的智慧與慈悲為目標。如果任憑資訊科技的垃圾data影響情緒,或用AI來指導事物,那麼人類的前途一定黯淡無光。然而什麼是科技進步的指標?判斷的標準很簡單,也就是能讓每個人理智更開明、情感更豐富、意志更堅強,那麼就是悲智雙運、就是心靈科技。


走向心靈科技的新文明

上一階段的工業革命、科學文明,讓人類社會享受了前所未有的繁榮進步,然而物質文明已到了盡頭,摩爾定律將不再有效,新的階段即將來臨。未來又會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


2018年在印度德蘭薩拉大乘法苑舉行的達賴喇嘛與科學家對話,就是以「重造人類的繁榮」為主題展開為期5天的討論註三。事實上,達賴喇嘛與科學家的對話已經舉辦過33屆,正式的名稱是「心靈與生命─科學論壇」。2018年的主題「重造人類的繁榮」即用一種新的角度,新的思路來想像人類文明的未來,很值得大家來觀摩思考。



圖三 : 第三十三屆達賴喇嘛與科學家的對話以「重造人類的繁榮」展開(source:達賴喇嘛國際官網)
圖三 : 第三十三屆達賴喇嘛與科學家的對話以「重造人類的繁榮」展開(source:達賴喇嘛國際官網)

就在總結的時候,來自加拿大的科學家Sonia Lupien也來分享,她是人類壓力研究中心的創始人和中心主任。她在前來達蘭薩拉前,特地徵詢了很多人的意見,問大家有什麼問題想問達賴喇嘛?結果綜合眾多人想提出的問題是:「現在機器人技術十分熱門,AI開始廣泛應用。照此發展下去,是否有一天會發展出有人工意識的機器人?」問題一經提出,會場上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大家都想聽到達賴喇嘛對這個問題的看法。達賴喇嘛笑著回答說:「人工意識大概很難」。他說有一些科學家很期待能用機器來代替人工作,甚至產生人工意識,但是他認為這將很難。


所以AI只是人類心智的產物,由於龐大的運算與記憶資源,讓各種演算法百花齊放,但AI永遠只會是一種工具,或者說只是人類用來加快速度的自動化工具。就好像發明照相機,就是一種另類的AI工具,它能快速生成畫像,代替了某些畫師、某些行業的工作效率,事實上,照相機只是某種模型的自動化工具而已。


結語

所以,「知識」是人工智慧與人類心智的關鍵與分水嶺,沒有意識的生命體,就不能創造與領受知識,更不可能達到智慧與慈悲的境界。值此業界大力推展AI之際,人們應該要了解人工智慧的極限,不要被五花八門的表相所迷惑,也應該懂得AI可帶來的知識功用,好好去控制它與優化它。總之,就如同林肯總統統在蓋茲堡的宣言所述,美國是一個民有、民治與民享的國家;同樣的,AI也應是人類所有,人類所治與人類所享,那麼你能為AI做些什麼呢?


參考資料

[1] DIKW Pyramid模型的理論說明請參照維基百科的說明,https://en.wikipedia.org/wiki/DIKW_pyramid。


[2] 出自《菩薩處胎經》。經中彌勒菩薩說人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以一秒可彈指5次計為1600兆念。


[3] 請參考「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官方國際華文網站」漫談科學區,五天的討論都有署名丁一夫、李江琳的摘要報導,http://www.dalailamaworld.com/classified.php?f=11。


相關文章
解析鋰電池負極材料新創公司:席拉奈米科技
高級時尚的穿戴式設備
巴斯夫Ultrasim結合Moldex3D發揮最大效益
PLC+HMI整合人機加快數位轉型
確保裝置互通性 RedCap全面測試驗證勢在必行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智齡科技募資達6.2億 ITIC、台日基金領投B輪
» 遠傳助新光醫數位轉型 展開永續智慧醫院藍圖
» 2024 Ansys Simulation World即將展開 以AI技術掀模擬熱潮
» 報告:全球智慧手機市場連續第三個季展現成長態勢
» 是德科技協助SGS執行Skylo非地面網路認證計畫所需測試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18.216.83.15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