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繼上期觀察探討微軟、Amazon及Google這些科技大廠積極實現低碳經濟的各項措施,並且企圖打造節能低碳的供應鏈;本期探討電子製造業者因應節能減碳所採取的措施,以及如何掌握低碳新商機。

在電子產品的生命週期(包含原料採購、生產製造、消費者使用、產品回收)中,約八成的碳足跡來自於生產供應鏈。電子製造業的生產及營運效率,對電子產品的碳足跡造成很大的影響。因此,供應鏈上中下游業者都需有共識,才能創造最大的效益。

數位科技一直是推動永續發展的關鍵,不但提高能源效率,並且探索新商業模式。科技讓節能減排績效變得更加透明化,且足以被量化評估。COVID-19疫情肆虐,使各領域的經濟發展,快速且大幅度地進入數位化階段,鞏固與強化建立永續投資的分析框架。

目前電子製造業者透過工廠節能系統,降低能源的消耗及使用,包含運用物聯網技術節省空調、空壓、照明等用電量。或是透過廢水回收或廢熱回收技術優化節能效益,例如半導體製造廠將空氣壓縮機的廢棄熱能,應用在加熱純水系統與空調來源,以降低外購蒸氣量,節省能源費用及碳排放量。甚至更進一步開發出新的商業模式,如再生水交換模式。

此外,與其用較高的成本做回收與循環再使用,應該在產品設計的源頭,就加入低汙染及循環再生的理念,才能減少回收及再利用的多餘成本。例如:Apple目前已在產品中使用再生塑膠、再生鋁等材質,並採用可自動拆卸iPhone可用材料的智慧機器人,將材料送回供應端再次使用;Google亦積極將再生材質納入硬體產品設計中,例如Pixel 5機身背蓋採用再生鋁合金。

疫情終將過去,如何刺激經濟復甦,並重建一個友善且永續的新經濟環境,是各國政府與企業的重要課題。永續環境不單僅在使用再生能源與節能減排,還需包含韌性生態的元素,如使用再生材料。

疫情與地緣政治等大環境的變動促使政府與企業更全面性規劃數位轉型,發展兼顧經濟與環境的產業發展策略。在低碳、淨零碳的國際趨勢下,台灣若能有效運用高科技產業的核心能耐,從需求回推技術發展藍圖,期能掌握低碳時代下的可觀商機。

(本文為洪春暉、許桂芬共同執筆,許桂芬為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兼研究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