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水當思無水之苦」,當2002年才平順度過水荒難關,眼看新的一年即將來臨,新年卻似乎也將伴隨水問題而來。水,不但是民生基礎,也是半導體產業的命脈之一,重要性絕對不比「限電」問題來的低。竹科於民國85年經歷過缺水情形,廠商曾不惜血本以每卡車4000元載水(20噸);2002年缺水問題,台灣又面臨無水之苦,使得水問題衝擊我國經濟社會,引起產官學界高層的關注。

目前水庫的實際情形,2002年12月中旬,由於石門水庫水位已低於下限,距離嚴重下限(第一階段民生限水啟動標準)只有13公尺。到了12月底,縣長朱立倫與桃園農田水利會長李總集決定二灌區同步休耕,水利署撥下桃園灌區休耕補償費3億4000萬元。依照去年農業用水受限情形,部分科技公司還得自行去買水,其警訊意義非同小可。儘管後來寒流帶來了些雨勢,但是2002年上半年幾次降雨情形顯示,雨量不可能獨厚水庫區,因為整塊台灣土地(甚至是農地區)需要雨水的滋潤。

根據華邦廠務副理葉斯馨去年4月所提供數據,水資源局核定園區平均日供水量為11萬7000噸,然而根據問卷調查,園區每日需水量為14萬6000噸,超過水資局核定的日供水量,因此水資局如何回收用水達到節水目的,十分令人質疑。據工研院水資室資料顯示,2000年全球半導體業超純水用量平均每日約150萬噸,而製造超純水之成本超過新台幣550億元,而且每日用水量激增達6萬多噸。

為達到節水效果,去年5月經濟部次長施顏祥表示,由於半導體產業需要充分的水電,因此產升條例中關於半導體的新投資案,皆要求半導體用水需回收85%,這是政府首次對新興科技產業投資要求高比例回收用水。依據產升條例子法「新興重要策略性產業屬於製造業和技術服務業部份獎勵辦法」,0.175微米以下IC製程廢水回收率達85%以上者,可享五年免營所稅或股東投資抵減兩種優惠之一種。

由於水庫興建有技術及環境上的困難,上個月經濟部水利署副署長陳伸賢表示,水利署決定在竹科、南科各建兩座海水淡化廠,每日可產出3萬噸淡水,明年下半年招標,預計92年動工,95年即可完工。雖然政府的作法,是為了緩和半導體、液晶顯示器等高耗水產業的用水量,台灣的水庫卻有如不定時炸彈,一到水利署所稱:「台灣在11月進入年度聖嬰現象」的時期,馬上又宣告斷炊,而海水淡化廠延至此時才決定要興建,進度似乎相當緩慢。

上個月水利產業知識化育成中心在台南成大設置「水利產業知識化育成中心」,即以達到水資源的永續利用為目的。經濟部水利署長黃金山指出,過去缺水以為建水庫即可,事實上就水資源的永續應用,包括海水淡化、雨水利用、工業區用水重覆循環使用,才是水利產業努力的目標。

事實上,無論政府運用節稅方式鼓勵回收水,或者設置海水淡化廠以解水庫之危,這些做法都是需要成本及技術上的考量,實施成效不易立即彰顯。水利產業的提昇已刻不容緩,甚至如同電電公會所言,在短期方面,政府應快速掌握用水供需的狀況;長期來看,則可考慮海水淡化,並將飲用水、民生及工業用水分管使用,以確保產業界用水無虞。另外,廠商也可參考華邦節水的做法,2002年華邦公佈生產每片晶圓的耗水量,民國89年為4噸,90年降到3.5噸,91年降為2.8噸。否則,產業與民爭水,情何以堪?

(作者:謝馥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