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tel是過去PC產業的核心,由台灣所製造的PC在「直接安裝」視窗作業系統後,成為一部好用的計算機;成本競爭,成為主流。接下來,這個以成本競爭的時代將慢慢結束,成本競爭將成為過去。這裡提到的「結束」與「過去」,不等於「消失」或「終結」;2010年,許多媒體解讀台灣的代工產業即將沒落,但這與我的看法有所違悖。以下與大家分享一些觀察與看法。
Wintel等於PC的生態環境下,我們並沒有太多機會發展軟體產業的機會,僅有少數的商用軟體或個人套裝軟體製造商。現在,開發平臺軟體成為未來手機與平板的核心。檢視過去二年多的大環境變化,個人認為適逢建國百年的台灣,將有第一次的機會,發展以軟體為新價值的製造產業。簡單說,「台灣發展軟體的機會來了。」開放平臺運動,讓硬體製造商取得了原始程式碼,這是百年難得一見,我們能自行決定「software development」的機會。
以Android來說,硬體廠有最大的優勢,能做出高品質的「軟硬整合」技術。以產品角度來看,低價與成本因素仍然存在。因此,成本爭競將只是「退居幕後」成為次角。成本競爭不消失,只是主角與配角互換。過去被硬體廠認為是「拿來送」的軟體,將成為主角。因此,軟體是新價值;高品質的軟硬整合技術,是核心競爭力。成本優勢與產品設計能力,是武器。
未來要怎麼作戰,有幾個決定性要素。以下由軟體的角度來說明。第一、是價值轉移的速度。軟體開發商需要扮演要角,需要主持產品的技術開發。這取決於整個產業練,是否能認同「硬體製造的新價值在軟硬整合技術」,重點在軟體開發者身上,而不是採購能力、資金平台、低製造成本等其它因素。價值觀如何轉移,需要有領頭羊。台灣的雲端計算起了很好的示範作用,未來可以透過雲端應用,以及各種軟體技術,證明軟體可讓硬體加值。
第二、硬體廠要學會做軟體。從硬體的角度,我們會去看供應鍊的重要性,例如關鍵零組件OLED技術;這涉及硬體設計與產品定義,是很重要的一環。從軟體的角度,每一個零組件的驅動程式,是否經過軟體架構的檢驗、是否符合架構、需不需要重構等,也是很重要的工作;過去這些幾乎被忽略的技術工作,能否快速補齊,迎頭趕上,將有決定性的影響。過去在本論壇,談過「開發軟體的正確態度」以及「做軟體不等於寫Code」的觀念。應該由建立正確態度開始,進行真正的軟體開發。
第三、發展處理器技術。關於這點,一直是台灣最難突破的障礙。根據過去和處理器廠商合作的經驗,有一些心得可做為參考。發展自有IP可能不是一個最佳化的做法,這需要考慮到工具鍊以及開源社群等多方因素;我們並不願意見到一顆採用特有指令集的處理器,因為這類處理器的發展會與標準GCC工具鍊的「脫鉤」,與標準GCC發展不同步。因此,所謂的「自有處理器」指的是以SOC為單位。具體做法是,「取得IP授權並加入自有特色」,例如:製程技術;以發展SOC取代發展自有指令集。
西元2011年,希望由Google主導的Android能持續帶動智慧型手機以及平板電腦市場,因為開放平臺革命,最大的受益者應該會是過去對成本競爭如魚得水的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