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只要打開信箱,都能收到很多的轉寄信。絕大部份被我丟到垃圾筒裏,但其中也有極少數值得一看,這裏談的就是其中一封。其中的內容,跟現代人對新科技的省思,及態度的修正有一定的關係。原信講的是一個故事,談到數位化也會帶來的不方便及缺點。故事是發生在一個很早就進行資料數位化的單位中,這個單位把他們的資料都數位化,建成電腦檔案,放在一張張的磁片中。直到幾年後有人需要查閱檔案了,才發現居然找不到有磁碟機的電腦。於是作者的心得就是數位化也可能帶來問題,資料文件還是需要以紙張方式儲存,才能保障其將來的「相容性」。

的確,我多年前存在5.25磁片上的一些早期程式,因為沒有磁碟機可用,早就無法讀取了。很早以前有許多資料,也已經找不到合適的程式可以開啟。失去這些資料當然十分可惜,但也只是可惜而已,因為用得到的部份,隨著我一路走來,存放在更新的媒體上面,而不會隨著磁片一起發霉。同樣的,對大部份的人來說,會多年不用的資料,將來要用的可能也不會太大。較有可能的應是數位相片等等內容,大有可能在數十年後還想要拿出來看看。但對如圖書館這類收藏量大,放置多年供人查詢的機關單位來說,問題很可能變得很嚴重,很可能幾十年甚至百年後,要查閱這些收藏品,還得先走趟古董店才行。

數位化及設備更新是不可逆的趨勢,從讀卡機、磁帶機、5.25吋的磁碟機一直進步到現在的DVD、記憶卡等,都是因應時代的需要。更新的同時,就會淘汰掉舊的設備,就像現在是不會有人以真空管為主來設計新的硬體※。全部用紙張來取代掉數位資訊,絕不是好的方法。因為同樣的問題仍然存在,只是換了個方法呈現,把時間延長罷了。書本的內容仍是存在媒體(紙張)上,而讀取的設備就是人的眼睛還有大腦。這些內容在數十年後讀取還不致於有什麼問題,但在數百或數千年後,就要有專用的讀取設備(古文專家)才能讀取了。相信我,如果莎翁的劇本至今還以原來手稿的方式呈現在大家面前,有興趣及能力的讀者數目應會大量減少。

以這個觀點來看原信的內容,就可以發現把無法讀取資料怪罪在媒體設備上只是片面的,反數位化也不是可依循的方向。因為要更新的不只是儲存媒體,連內容也是要隨時代更新的。很幸運的,現代的我們有了網路-世界最大的資料庫。存在這裏的資料不會因為網路設備更動而失去作用,反而能縮短存取時間;更重要的是在其上的內容會自動更新成長。也許是轉化為其他國家語言文字;也許是成為互動媒體,豐富了原先內容。

致力於以數位方式保留古藉原典的機關單位也別灰心,每隔個幾年就該把全部資料做一次大備份,換到新的儲存媒體上。有必要的話,連資料的格式都該大翻修一次。而不是因噎廢食,固守在紙張格式上。若是如此,現在我們仍在石板刻書呢!

※作者註:目前真空管仍有生產,但量不多,主要應用在音響設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