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表示,特斯拉在第 2 季的最後 1 周製造逾 5,000 輛 Model 3,「剛成為真正的汽車公司」。馬斯克也在寄給員工電郵中寫道,下個月 Model 3 每周產量可望進一步拉升至 6,000 輛,若計入 Model S 和 Model X,等於 1 周產 7,000 輛車。
Tesla 把其生產線視為測試新技術的實驗室。公司高層認為組裝 Model 3 的一體車架可以用更少的銲接點。該車仍有超過 5,000 個銲接點,但工程師認為其中 300 個是非必要的,因此重新設定機器人來剔除那些銲接點。
由此可以看到,特斯拉電動車的製造思維,是屬於網路時代式的,在製程上只要發現可以改善的部分,就會立即著手更動,如同修復網路上的bug一樣。其中最大的優勢是,車款的迭代速度會加快,而非傳統車廠一般,每隔多年才有一次大的更新。
缺點也很明顯。因為使用的是自動化新式產線,沒有和傳統車廠相關的供應鏈合作,因此許多零件都得自行包辦,如自家的電池工廠Gigafactory負責生產電池模組等,製程速度緩慢是可以預期的,但當產線逐步建構完成後,其生產效率將高過傳統車廠,高度自動化與軟體化的發展,會衝擊到整個汽車供應鏈。
在台灣也能發現,過往機車的發展,幾乎是停滯不前,每隔幾年的變動也相當有限,而在電動車Gogoro橫空出世後,不僅在電動車能源上做出突破,也同時讓智慧型手機能與車輛溝通,取得能源當前數據以及位置,並進行站點分析,提高用戶體驗滿意度,形成良性循環。期待特斯拉能突破更多製程瓶頸,推動傳統產業進行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