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進行2020年下半年行動支付消費者調查,並發布2020上半年疫情期間消費者使用習慣的變動情形。在常用交易方式中,行動支付(60.3%)仍低於實體卡(76.3%)與現金(75.5%),卻首度超越實體電子票證(54.8%)。另外,當商家支援付款時,消費者會優先選擇行動支付的比例正在穩定上升,2020下半年達到37.2%,超越實體卡(34.5%)、現金(18.8%)與電子票證(8.9%),成為首選。
資深產業分析師胡自立表示,這反映出當環境限制降低,消費者對行動支付的青睞度仍有持續成長的潛力,隨著電子支付新法通過,加上疫情持續加速消費者對非接觸式工具的依賴,預期2021年行動支付市場將更活絡,未來業者競爭關鍵將在於增加更多的場景與合作策略。
針對2020年疫情期間台灣的行動支付市場與消費者行為的變動,MIC調查也發現,45.5%消費者在此期間願意優先選用行動支付,39.9%用戶增加在實體通路的使用頻率、48.2%用戶增加網路購物使用行動支付的頻率。
在支付工具的使用頻率方面,疫情期間行動支付增加了42.2%,為主流支付工具中增幅最大,其次為實體卡片(增加35.2%)以及電子票證(增加28.7%);相反的,現金用戶頻率減少33.4%。
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胡自立表示,疫情逐漸改變消費者的付款模式,加速養成消費者的非接觸式消費習慣,將是2021年市場觀察的另一重點。
總結MIC調查行動支付用戶消費行為的三大發展趨勢,分別為「用戶需求持續集中化」、「每日用戶首度萌芽」與「疫情帶動六大場域成長」。
首先,用戶對行動支付的需求持續集中化,延續2019年,八成用戶持續使用款數仍介於1~3款,但「只用1款」的用戶從2019年23.6%增至37.7%,漲幅高達14.1%。資深產業分析師胡自立表示,這與主流行動支付可支援場景變多有關,更多消費者可只用一款行動支付,就能滿足大部分消費場景需求。國內行動支付的品牌數已突破70家,調查也發現,用戶刪除或停用行動支付比例從2019年19.9%增至23%,反映出當用戶有更多嘗鮮與選擇的機會,品牌之間的替代性也會增高。
第二大趨勢則是每日用戶萌芽。MIC表示,這是首度觀察到「每日用戶」族群的出現,雖然比例尚低僅0.8%,但此族群的成長仍值得期待。此外,每月使用11次以上的「活躍用戶」比例也明顯成長,從2019年14.9%成長至25.1%,且男性活躍用戶比例(27.7%)略高於女性(22.4%),顯示消費者使用行動支付消費的頻率仍持續提升。
本調查的第三大發現,是六大場域的成長表現突出,包含了本身滲透率高的三大通路「超級市場」、「量販店」與「網路商店」,以及新興成長場域的「外送平台」、「App平台」與「繳費」。成長幅度最大的是外送平台,2020年COVID-19疫情,則是帶動六大場域滲透率上升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