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維持e-Business競爭優勢的要角
 

【作者: 黃建智】   2000年11月01日 星期三

瀏覽人次:【5913】

前言

完整的交易市集,是將企業經營價值鏈上的三大環節串連起來,分別是:供應鏈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企業資源規劃(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顧客關係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而有越來越多的企業發現,面對激烈的企業競爭,除了將價值鏈前端的流程最佳化之外,以顧客為中心的經營模式,更是不可缺的競爭優勢(圖一)。


《圖一 E-Business架構圖》
《圖一 E-Business架構圖》

根據學者的研究指出,客戶與企業往來年限愈長,對企業的獲利愈有幫助,因為這代表了更多的採購,以及較低的服務成本等。同時在許多企業也發現,顧客移轉的代價甚高,往往費盡千辛萬苦取得的顧客,卻在競爭中輕易的流失。事實上,美國行動電話系統業者,每年因客戶移轉所造成的損失達20至40億美元。因此,顧客關係的維護及主動出擊的建立,已被視為下一波企業競爭的重要策略思維。


因此在評定B2B交易市集,是否提供CRM功能,成為重要的選擇因素。許多CRM工具提供者,在這波策略思維的改變中更是一躍而成當紅炸子雞,從Nasdaq股市的走勢亦可看出端倪,例如CRM大廠Siebel,在這波全球股市動盪不安的行情中,卻維持穩定的成長。其他像是IBM、SAP、甲骨文等國際資訊大廠,亦紛紛宣示投入CRM市場,一個由CRM領軍的e-Business時代悄然來臨(圖二)。


《圖二 Siebel,Oracle股價表現與Nasdaq指數表現比較》
《圖二 Siebel,Oracle股價表現與Nasdaq指數表現比較》

顧客為核心 資訊工具為實踐

以顧客為中心的經營模式,是CRM的主要課題,根據Gartner Group對CRM所下的定義為:CRM為一企業的整體策略,透過顧客滿意策略,以及巧妙地連結顧客與供應商,將企業的獲利及顧客滿意推至最高點。由此定義可以了解到CRM主要在處理企業前端面對顧客的管理,當然此處的顧客不僅限於狹義的消費者而已,每個產業裡從上游到下游,面對的顧客可能是個人消費者,也有可能是企業戶;有可能為數達千萬,也有可能只有數十個。不論對象型態或是規模大小,都需要CRM來強化與顧客之間的關係。


從概念上來看,CRM的核心可分為四大步驟,首先是確認客戶對象,收集並建立起顧客資料庫是第一步。其次是根據顧客資料庫來對顧客進行分級,採取的準則可能是消費特性,或是利潤貢獻度。接下來是建立與顧客互動的模式,展開所謂一對一的顧客關係。最後則是根據每個顧客的特性,設計專屬的服務與產品,除了滿足顧客需求外,並進一步強化顧客關係。


基於這樣的概念,從CRM工具提供者的角度來看,CRM的功能主要分為行銷自動化,銷售人力自動化(Sale Force Automation;SFA),以及客戶服務與支援三個部份。


在行銷自動化方面,過去企業都先從所謂資料倉儲(Data Warehousing)開始,強調的重點在於資料庫的建置,作為日後分析的基礎。近年來由於網際網路相關技術發展成熟,資料開採(Data Mining)的技術蔚為風潮。CRM可依目標市場的不同,將企業行銷資源做最適當的分配,以尋求最高的投資回報。


在SFA方面,CRM可將銷售人員與企業內部的資料庫作一連結,讓銷售人員透過各種通訊管道,與企業總部進行連結。如此一來,一方面除了企業可以即時收集到銷售人員回報的資訊,並且可以提供給顧客最新的公司訊息,增進銷售人員戰力。


在客戶服務以及支援方面,CRM可以將各種前台應用程式做一整合,並依照客戶要求,透過適當的溝通管道迅速作出回應。隨著通訊科技的發達,在這方面可供應用的工具日趨多樣化,亦是大多數企業優先導入的項目。


近年來,廣義的CRM延伸至企業上游供應商、以及策略聯盟夥伴,將企業外部的個體均視為服務的顧客,透過網路進行整合。同時在規劃CRM時,企業亦逐漸將之納入電子化企業(e-Business)的範疇中,強調與ERP、SCM系統的整合。


成長力道強勁 2003年可達240億美元

在CRM的市場方面,根據IDC的預測,CRM市場將從98年的19億美元,成長至2003年的110億美元。AMR Research分析師亦相當看好CRM市場的潛力,認為2003年可達168億美元,未來5年每年成長率約50﹪。而在2000年10月份由Aberdeen Group出版的一篇CRM市場報告,更大膽預測2003年將成長超過240億美元,並認為CRM仍將是高度成長的資訊市場。


目前積極進軍CRM市場的廠商,以ERP廠商及通訊設備大廠最力,如SAP及Oracle,均紛紛開發出CRM及相關軟體,以緊密結合網路商務的特性,企圖維持市場佔有率。同時,通訊設備大廠Lucent及Nortel也是相當積極。Nortel再2000年初變以21億美元購併了CRM廠商Clarify。而Lucent更是對外發表即將推出一套CRM軟體-CRM Central 2000,再加上目前排名第一的Siebel,整個CRM市場的競爭更趨激烈。


電信及服務業將是最具潛力的市場,尤其在金融及電子商務行業,顧客第一的服務主軸意識蔓延在企業高階主管的心中,將連帶使得CRM更蓬勃發展與競爭激烈,同時也會加強網際網路、電話、傳真等不同通訊管道的整合。


Cahners In-Stat更把以網路為中心,整合不同通道的CRM軟體商,另外劃分出一新興類別-Web-based Customer Interaction(WCI)。根據In-Stat預測,WCI市場2000年規模為2.27億美元,2004年將成長至18億美元。不過目前WCI產品仍須與傳統的CRM軟體進行配合,而且目前市場上的主要廠商,大多為出創公司,較大的威脅將是來自於Oracle及Siebel等大廠。


領導廠商Siebel 持續挺進,拋開追兵

成立於1993年的Siebel Systems,於96年股票公開發行在Nasdaq掛牌上市。這幾年來透過一連串合縱連橫的動作後,地位日趨鞏固,為目前CRM市場上排名第一的領導廠商。儘管面臨Oracle不斷叫陣,以及一些其他CRM公司虎視眈眈之下,Siebel的解決方案仍持續向前精進,從桌上電腦到大型系統,從有線環境到無線傳輸,不斷有新的產品開發出來。反而是許多昔日相抗衡的CRM公司,陸續走上購併之途,像排名第二的Vantive為Peoplesoft所併購,通訊大廠Nortel,則是收購排名第三的Clariify。


Siebel的產品線,主要目的在於讓企業能透過不同的溝通管道,如網路、Call Center、經銷體系,對其顧客進行有效的銷售、行銷、及服務。在這樣的架構下,Siebel依照企業機能發展出下列產品線:Siebel Sales、Siebel Services、Siebel Field Service、Siebel Call Center、Siebel Marketing、以及一般性的工具。這些產品線亦針對企業機能的特性,分別由各種元件組成。


此外也有為不同產業量身訂作的解決方案,例如Siebel eFinance、Siebel eInsurance、Siebel ePharma等等。值得一提的是,Siebel在產品線的安排上,另有專為.Com公司設計的Siebel.COM Application,主要強調Web-Based的應用以及個人化的功能。


自去(1999)年開始,Siebel陸續開發在不同平台上的CRM解決方案。像是支援Windows CE的CRM應用程式。日前與手機製造大廠諾基亞簽約,將發展行動商務軟體,未來可配合諾基亞的WAP伺服器,提供行銷及銷售的部分功能。同時也與Sprint PCS合作,將Siebel的.COM Application放在Sprint的無線網站上。


在顧客至上的未來競爭中,企業導入CRM的比例越來越多,包括IBM、德國電信、朗訊、大通銀行、線上券商Charles Schwab、雅虎等各種產業,都是採用Siebel的解決方案,這也顯示出CRM市場未來的潛力無窮。根據財星雜誌調查100家成長最快的公司中,Siebel名列第三,僅次於4Kids Entertainment及RF Micro Devices。


從最近四季的營運來看,至2000年6月為止的一季,營收為3.87億美元,較去年同季的1.64億美元,成長超過100﹪。獲利亦從2,580萬美元,增加為4,530萬美元。從這樣的營運數字看來,Siebel既不像一般電子商務軟體公司初創的青澀,但卻具備營收成長的爆發力。同時在最新的華爾街分析師報告,22個分析師中有17個推薦為「強力買進」等級,5個則是「買進」等級。


若從股市的表現來看,似乎也顯示出Siebel的成長氣勢。自從IPO以來,股票報酬率高達40幾倍。即使在今(2000)年那斯達克回檔修正的情況下,Siebel依舊氣勢如虹。若再與軟體大廠Oracle比較,更可看出雖然同為漲勢,但是Siebel仍是有較佳的表現。


結論

過去曾經提到,交易市集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要有足夠的人潮,人潮的匯集除了內容外,如何讓顧客滿意並且願意長久在此交易,則是另外一個關鍵因素。同時過去企業導入資訊科技時,最早從內部資源管理做起。面對越來越多的嚴酷挑戰,企業若不想在E世代中缺席,是必要運用各種高科技工具牢牢抓住顧客。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幾年e-Business經濟的發展,CRM必將引領潮流之發展。


相關文章
AI無所不在 前進行動裝置勢在必行
您的開源軟體安全嗎?
危機還是轉機?那些調研機構眼裡的2023年
企業創新契機 永續經營與數位轉型並行
永續是企業創新契機 與數位轉型並駕其驅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Molex莫仕使用SAP解決方案推動智慧供應鏈合作
» IBM提出「智慧金融藍圖」 籲善用生成式AI打造參與式銀行
» IDC:全球PC出貨仍略微衰退 AI整合是未來關鍵
» SAP助英業達升級雲端ERP 加快全球營運及新事業拓展步伐
» IBM公布企業AI治理手冊 協助AI治理速啟動、穩落地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3.21.12.88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