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王美萱:平台式完整解決方案 才是IC設計終極之路
Cadence台灣分公司總經理

【作者: 廖專崇】   2003年05月05日 星期一

瀏覽人次:【9323】

《照片人物 王美萱:Cadence在台灣的發展也有一段很長的時間了,投入矽導計劃,就是希望透過公共政策的參與,強化Cadence在台灣的生根與深耕。》
《照片人物 王美萱:Cadence在台灣的發展也有一段很長的時間了,投入矽導計劃,就是希望透過公共政策的參與,強化Cadence在台灣的生根與深耕。》

本社社長黃俊義(以下簡稱黃):半導體製程的進步使得EDA設計工具越顯重要,因應目前半導體產業發展的趨勢,請王總經理先談談Cadence近期的策略與規劃的重點為何?


益華國際電腦科技台灣分公司總經理王美萱(以下簡稱王):基本上Cadence近期的策略是延續過去一年的走向,去年第三季我們發表了一個新的平台式設計工具產品,今年第一季則推出了另一個不同應用的產品,一樣也是採取完整的平台式架構。這是由於IC設計產業在技術的發展上日趨複雜,設計工具不能像過去一樣採取前、後段分離的架構。


在今年Cadence的整個產品發展藍圖上,還會有一到兩個產品推出,計劃是每一到兩季推出一個產品,所以就整個公司的策略上來說,平台式的設計工具完全解決方案,是我們最主要的訴求與發展的方向。


黃:除了產品與技術層面的發展,Cadence近來也與不同領域的業者有著相當頻繁而積極的合作,包括與IC設計業者、設計服務業者、系統業者、晶圓代工業者等等的合作,貴公司在這些異業合作的活動中,所要傳達的理念與推動的目標各是什麼?


王:我們在這一連串的合作案中,與不同對象的合作代表著不同的意義,與宏碁的合作跟矽導計劃一樣著重在半導體設計人才的培育;而與晶圓代工業者的合作,主要是因為半導體設計難度不斷地提昇,製程上可能預見的問題也日益嚴重,與這類業者的合作,就是希望在半導體設計時就可以先將製造階段可能發生的問題先考慮進去,讓IC設計業者的產品發展過程更加順暢。這除了是一種資源的分享之外,也是互利互惠的做法。


人才培育

黃:談到人才的培育,高科技產業的高速發展,引發了高素質研發人才荒,這種現象不分國內外,而為因應這個現象,產、官、學各界近來也都積極投入人才的培育工作。人力素質的提昇,對於官、學界來說責無旁貸,但對於產業界來說似乎並非必要的社會責任,您對於產業投入人才培育的看法如何?


王:人才的培育雖然不是產業界應負的責任,但是以台灣跟大陸兩地近年來的經濟發展看來,台灣亟欲轉型,提昇其在全球高科技產業中所扮演的角色,而大陸則在高度的發展中,有強烈的求知慾望與學習需求,產業能夠訓練出立即可用的人才,投入人才的培育確有其必要。Cadence近來不管是在台灣或大陸都積極的參與,包括先前提到的與宏碁合作渴望IC設計學院、投入矽導計劃等,在大陸也成立了設計學院。


其中,與渴望園區的合作著重研發人才技術的提昇,針對我們認為台灣比較欠缺的經驗來著手,所以第一次推出的課程主題就是類比混合訊號技術,過去台灣在這部分的人才一直都較為缺乏,部分特殊的設計都是靠著土法煉鋼方式來達成,希望藉者引進國外進步的技術,提昇這部分的技術水準。另外,台灣與大陸的競爭強度越來越高,所以當然也希望以更前瞻的技術進一步保持國內與大陸現有的技術優勢。


另外,雖然我們是外商公司,但是Cadence在台灣的發展其實也有一段很長的時間了,所以投入矽導計劃,就是希望透過公共政策的參與,強化Cadence在台灣的生根與深耕,當然還是以人才的培育為主。


而在大陸,Cadence也與當地的政府合作成立了軟件學院,地點是在北京的中關村,服務的對象是全亞太地區的研發工程師,一年可以培育1000位學生,課程重點放在比較基礎的部分,對廠商來說,等於是幫他們做職前訓練,著眼於加強大陸工程師使用設計工具的經驗。


兩岸競爭

黃:大陸近年來的發展,對台灣造成很嚴重的焦慮感,即便現階段台灣依然存有明顯的優勢。而您認為在與大陸的競爭方面,台灣的IC設計產業與大陸相較,優勢與劣勢何在?另一方面,兩岸可以共同合作的又是哪個部分?


王:最明顯的優勢當然在於經驗的累積,國內半導體產業的起步早,現階段看來台灣的經驗是佔有很大的優勢。大陸最明顯的優勢在於充沛的人力,不過這些人都是新手,需要再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育,相關經驗才能趕上台灣目前的水準,目前兩岸的差距一般說來在五年左右,不過,大陸的人力資源充沛,只要針對優秀人才加以教育,學習的方法抓對了,要追趕上台灣其實很快。


另外,由於國內已經有很多廠商到對岸成立設計中心,而這些廠商的支援主要由台灣Cadence負責,一方面是溝通上的習慣,另一方面是多數台商依然把核心技術留在台灣,所以除了大陸本地的IC設計公司之外,大陸台商的業務聯繫與技術支援,還是由台灣Cadence負責。


黃:先前有業界人士指出,大陸地區的工程師目前最大的瓶頸在於使用設計工具的經驗,而Cadence也已經投入相關的資源於人才培育,強化其使用設計工具的經驗,是否可能因此縮短兩岸之間泛稱的五年差距?


王:是否因此就能將兩岸差距有效的縮小很難下定論,因為這五年的差距,雖然大陸工程師設計工具的使用經驗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但卻不是唯一,其中還包含了許多Know How、當地半導體產業鏈完整與否等等的因素,Cadence希望幫大陸工程師累積更多使用設計工具的經驗,是否可能因此就大幅提昇其整體產業的水準,目前很難下定論。


黃:人才的重要性對整個高科技產業發展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就王總經理您個人接觸的經驗,兩岸的研發工程師在團隊合作與創意表現上的情況各是如何?如果要做個比較,您有什麼看法或建議?


王:先提大陸的狀況,個人認為,或許是因為大陸現階段整體的經濟環境處於高度成長的狀況,一般工程師與我們認知中國人具有的刻苦耐勞精神已經出現部份差距,穩定性比較低,只要能獲得較多的報酬,就會馬上跳槽,加上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不足,因此團隊合作的表現並不好,某些商業化程度較高的地區,例如上海,情況又更為嚴重。


反觀台灣的狀況,我們也曾經歷那段經濟狂飆、追逐股票的日子,相較之下台灣目前的狀況是穩定多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心態上比較開放,團隊合作比較好,還是有為數不少的工程師很認真、努力,像先前提到Cadence在渴望園區的設計課程,時間是在週末,不過有一些工程師是自費犧牲假日來上課,所以事實上台灣還是有很多好學的工程師。


黃:再進一步看台灣IC設計產業的未來,對於先進歐美地區來說,國內工程師創意與學習都稍嫌不足,所以國內IC設計業是否不應該朝創意的方向發展,反而應該像過去發展晶圓代工業一樣,以設計代工業為該產業發展的主要走向,比較容易成功?


王:目前台灣已經有不少專業設計代工廠商,該領域是有台灣可以發揮的地方,而且國內的研發工程師經驗足夠,在人力成本上相較歐美地區也有優勢,不過,目前台灣掌握自身技術的發展也有部分成績了,是否一定要往設計代工的方向發展,個人認為不盡然。至於創意不足的問題可能來自於過去受教育的方式,目前政府也積極的推動教育改革,應該可以慢慢的改善。


溝通管理

黃:記得王總經理是在2000年8月上任的,在Cadence的工作經驗是您過去沒有遭遇過的,在這段將近三年的時間中,您對於Cadence、EDA產業有何看法?您個人的感想如何?


王:在過去的兩年多來,雖然經濟景氣低迷,不過Cadence台灣還是持續成長,在營收方面這兩年都維持兩位數的成長,組織編制也持續擴張,我兩年多前上任時,員工大概有70位左右,到去年底已經超過100位,目前總數是110位左右。值得一提的是同仁的流動率降低,當然相當資深的同仁也有,不過,過去平均年資大概只有一年,目前員工的平均年資已經成長到二、三年左右,此現象帶來最大的效益就是經驗的累積,同仁間彼此默契的提升。


另外,在兩年多前,Cadence總部對於台灣分公司相當陌生,相對願意對台灣做的投資就很有限,經過這一段時間與國內包括晶圓代工廠商等的合作,加上台灣IC設計產業整體實力的提升,總公司對於台灣地區資源的投入,在意願與數量上都有所提升。


黃:高科技的發展走向細微化,奈米科技的發展,可能引發另一次的產業革命,從專業領域到一般日常生活型態都可能因此發生全面的變革,不管是從人文的角度或科技的角度,奈米級的材料與技術都不只是單一領域的微觀變化而已,跨領域的奈米科技,也需要以不設限的介觀角度加以思考,其中的觀念與態度需要做怎樣的轉變?


王:奈米科技是個剛萌芽的產業,可以預期會對生活帶來很大的改變,但人對生活的體驗會因此產生多少衝擊,目前很難評估;簡單地說,奈米雖然因為小到超出人類的感官界線,變得不易察覺,但任何形態的奈米應用終究是物質,在最底層的反省中,我們要知道,究竟是被物質控制或者應該控制物質,對於物質的依賴就像短短幾年人們就已經習慣身上配備的行動通訊設備一樣。


拉回到組織的溝通與文化的凝聚上,我們雖然身處高科技產業,同仁在溝通上,使用e-mail是很正常又頻繁的事,不過Cadence內部有一個不成文的企業文化,就是會引起爭議或需要討論的事情,要用電話甚至面對面溝通,這不僅是一種尊重,溝通的品質也會相對的提升,自然在效率上就會比較好。在這個產業中,人與人之間的問題如果解決了,技術的瓶頸並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產業競爭

黃:EDA產業由於技術門檻高,廠商之間的競爭態勢也與其他產業不同,過去兩年也出現合縱連橫的情形,針對EDA的產業競爭,王總經理對於產業生態或競爭對手有什麼看法?


王:與競爭對手之間的互動關係,在Avant!與Synopsys合併之後,簡單的說,我們多了一個很大的競爭對手,少了一個不小的競爭對手,這對於產業當然有改變,不過對於整個競爭情勢的影響並不大;不過,倒是印證了Cadence的一個看法,我們一直都認為要對客戶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過去Avant!與Synopsys分別專注於前、後段的設計流程,他們的合併更進一步確認了Cadence策略的正確。


Cadence在去年也併購了許多公司,主要也是因為EDA市場在近年來的迅速發展,要自己發展許多過去並沒有的技術,在時間與研發能量上都是沉重的負擔,而這個產業也有大者恆大的趨勢,所以我們在去年花了很大的精力在技術與產品的整合上。不過,值得欣慰的是,Cadence在歷經這波市場洗牌之後,並沒有失去市場領導廠商的地位。


另外,有鑒於客戶的需求,資源開放變得相當重要,設計上開放的架構也是大勢所趨,所以Cadence推動的Open Source計畫除了回應市場的需求之外,也在進一步解決人才不足與現今IC設計難度的挑戰。


(攝影:陳韻宇/整理:廖專崇)


相關文章
EDA的AI進化論
台灣半導體業者全力備戰未來的人才爭奪戰
挾ICT與半導體優勢 台灣生技產業將趁勢而起
EDA雲端化一舉解決IC設計痛點
先進製程推升算力需求 雲端EDA帶來靈活性與彈性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新唐科技MA35D0 微處理器系列適用於工業邊緣設備
» SIG:2028年藍牙裝置年度總出貨量將達到75億台
» 羅姆旗下SiCrystal與意法半導體擴大SiC晶圓供貨協議
» 美光針對用戶端和資料中心等市場 推出232層QLC NAND
» 摩爾斯微電子在台灣設立新辦公室 為進軍亞太寫下新里程碑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13.58.112.1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