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SmartAuto / 新闻 /
全方位网络时代将来临
很快的,科幻小说里的场景就会出现在真实的生活里了。

【CTIMES / SMARTAUTO ABC_1 报导】    2007年11月05日 星期一

浏览人次:【1305】

再过几年,网络将无所不在,人们只要使用一部具备网络接取功能的装置(也许是手机、手表、NB、或其他未来的新装置)便能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使用网络。透过网络来进行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实时影音互动,甚至是透过网络来进行卫星定位,查询附近100公尺内刚出炉不到3分钟的面包所在,然后一回家就把路上拍到的可爱小狗传输至客厅的数字相框里。这样的场景已经不是虚构,它是现实,而且正在发生。

/news/2007/11/05/1212063017.jpg

要实现这样的全面网络化,首先必须突破网络的连接障碍,第一为联机的范围、其次为全面的数字化。

在联机范围的障碍上,在过去,仅有WiFi家族能进行区域间的无线联机,打破了网络必须定点使用的困境,虽然传输的带宽在近几年逐渐提升,但范围仍仅限于单一范围使用,在热点(Hotspot)无法覆盖的地区,便无法使用网络,即使提高AP的数量,也难以解决大范围的网络使用需求。而目前WiMAX的问世,已一举解决了这个问题,透过其广域无线宽带的特性,能覆盖数十公里方圆的范围,加以具备行动联机的特性,能支持行动中的网络使用需求,让户外网络得以实现。而由行动通讯规格演化而来的3G和3.5G(HSDPA/HSUPA)也同样为补强户外网络的不足而产生,让手持装置具备宽带上网成为可能。

而全面的数字化则是落实全方位网络成型的最后关键,这牵涉了装置与装置的互连,以及信息与内容的全面数字化。首先是装置的互连,整合虽是电子装置发展的一项趋势,但因使用的情境与需求不同,因此各项电子装置的差异化将会提高,但彼此间的联系却会增加,尤其是家电与家电,以及家电与手持装置间的沟通,所以装置间的链接也是发展全面网络的一项要点。目前在短距离无线网络中,包含UWB、NFC、蓝牙、WiFi、ZigBee等应用已逐渐成熟,新建设的大楼中,已有多项的智能家庭控制为透过网络进行远程遥控,而日后的家电设备也都将具备网络联机的功能,以便日后能藉其他远程装置来启动与使用。

而为了避免有网络却没内容的窘境产生,因此内容的数字化便是成就全方位网络的关键所在。日后的广播、电视、电影、报纸、书籍、甚至是卷标、条形码也都将全面的数字化流通在网络上,人们可以自由的转换内容的使用平台,你可以用手机看电视,用电视来看书,或者用手机逛超级市场等,这样的应用并不是遥不可及,目前全世界的图书馆与内容提供商都积极的将旗下的内容数字化,以因应大规模的网络需求,而RFID的应用也渐趋成熟,让商品信息数字化的能力更形快速与强大,超商在你家将不在是梦想。

随着全方位网络的实现,人类控制信息与取得信息的能力将会大于现今的数倍,未来无法上网将等同于无法生存。而如何在运转速度飞快的信息世界中生存,或者缩小无法上网者与时代间的差距,将成为日后的另一个衍生而来的社会问题。

相关新闻
趋势科技提醒AI App及恶意内容才是资安防护要点 下半年将推出消费性方案
TrendForce:美关税壁垒加速转单 台晶圆厂产能利用率上升
东台睽违8年厂内展 携伴打造生态系
联发科技5G宽频技术与全球夥伴合作打造绿色通讯生态圈
Palo Alto Networks融合精准AI安全方案 防御进阶威胁并确保AI技术的采用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Clif发言于2007.11.06 04:09:10 PM

3D網路有沒有可能呢?

虛擬實境的網路互動,會不會取代文字、鍵盤、介面以及實體PC呢?

Korbin Lan发言于2007.11.05 05:55:48 PM

從文字,圖片,影音的傳輸
到現今的遠距遙控手術的實現...

網路的發展一直都讓人嘖嘖稱奇!

你對網路有什麼樣的幻想呢?
或者你認為還有什麼不足的地方
說出來讓大家嚇一跳吧

  相关文章
» 出囗管制风险下的石墨替代技术新视野
» 树莓派推出AI摄影机、新款显示器
» 以爆管和接触器驱动器提高HEV/EV电池断开系统安全性
» 生成式AI引爆算力需求 小晶片设计将是最隹解方
» PCIe传输复杂性日增 高速讯号测试不可或缺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5O0J8K7GSTACUKV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