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種行動裝置已經融入人們生活之後,消費者已習慣行動裝置所帶來的便利性,並將這樣的特點帶入其他電子產業中,包括醫療設備。隨著醫療觀念逐漸改變,由過去只能到醫院檢查的看病方式轉為家庭化、個人化的保健照護,越來越多醫療設備開始轉向可攜式,小型化更成為設計關鍵,家用便攜的醫療設備發展更為迅速。
|
mHealth智慧醫療可攜再進化技術研討會,講師包舜華博士。 BigPic:800x534 |
在本次「mHealth智慧醫療可攜再進化技術研討會」技術論壇中,將邀請學者及業界專家,分別從產業趨勢、關鍵技術、台海兩地市場和極具開發商機的設備案例探討等面向,一一切入介紹。以下為研討會活動內容精采實紀。
針對台灣目前醫材廠商生態狀況,工業技術研究院包舜華博士表示,台灣醫材廠商的營運以製造為主,海外布局則以建立行銷據點或是製造工廠為主。
而這當中則有七成的廠商選擇將海外生產製造中心設立在中國大陸,只有一成左右設立在東南亞(越南)。至於海外行銷據點佈局方面,中國大陸所佔的比重最大(約67%)、美國(約33%)、澳洲(13%)。雖然台灣醫材廠商相較於其他國家醫材廠商在技術上具有一定優勢,但根據IEK 2009~2010年台灣醫療器材普查結果報告發現,即便台灣醫材廠商近9成都是自行研發醫療器材,但卻有出現高達7成以上的廠商所聘僱的研發人才比例低於20%的情況,如此一來,台灣一直以來保有的技術優勢,卻在面對中國醫材廠商的競爭下逐年下降。
反觀中國在基礎醫材方面的發展,生理檢測器材技術上的發展已經相當成熟,例如體重計、聽診器、血壓測量儀、體溫計等,出口值都遠大於進口值,而在生理監測裝置中,病人監護儀由於技術複雜度相對較低,因此中國大陸境內生產廠商較多,其中又以深圳為做大聚集生產地,這幾年更轉以國外市場為主要發展方向。
雖然台灣電子產業成熟以及基礎醫材技術不差,但卻無法滿足基本的內需。主要的問題落在台灣的研發能力投入比重過低,又都是以電子代工的傳統思維模式來經營醫材產品。相對的,中國的製造品質雖差,但卻能滿足中國境內內需的同時還能逆勢出口。中國市場與廠商崛起太快,使得故步自封的台灣醫材廠商難以適應。
因此想要在mHealth產業獲得致勝的入場券,包舜華表示,由於台灣廠商的思維總是認為先有訂單再說,不然就是盡可能不做醫療法規規範的產品。台灣醫材廠商想要將醫療器材賣到國外,除了必須開拓內需市場之外,還必須根植於現有的醫療器材實力,並且將學術界以及政府兩方資源進行整合,方能有一番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