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SmartAuto / 新聞 /
工研院發表節能電動車Ecooter 能源消耗僅傳統1/3
 

【CTIMES/SmartAuto 楊純盈 報導】   2007年10月17日 星期三

瀏覽人次:【4344】

隨著人口老化、都市化程度日趨嚴重,世界各國無不加緊發展智慧型車輛和智慧型機器人,以提供更有效率的服務。工研院於16日正式發表整合車、電池與資訊技術,並成功研發能源消耗僅為傳統汽車耗能1/3的「Ecooter」節能電動個人車,並提出最新「智慧個人行動」車輛概念與服務模式,不但將引領未來都會運輸新風潮、並為汽車產業注入新商機。

工研院院長李鍾熙表示,Ecooter所代表的是工研院研發都會節能電動車的一種概念。名字中的Eco代表Ecology,具有注重環保、生態的意義,並結合motor成為Ecooter。當全球科技發展一致朝向環保、高人性等特性時,工研院前瞻研發方向也將不斷探討如何藉由技術創新促成未來生活型態的改變。此次提出「智慧個人行動」的構想,就是從建構未來社會個人行動新模式,以及節能都會系統的新思維開始,逐步展開個人行動服務與商業模式,再藉由車輛、能源與資通訊技術整合與創新,所發展出來符合環保、省能、安全、舒適需求的智慧型車輛新概念,Ecooter同時結合工研院車輛、電池以及資通訊等多項跨技術領域,將節能電動車與都會大眾運輸系統串連形成新時代行動體系,將帶給人們更便利、環保的生活。

Ecooter的主要結構係由數項創新車輛技術所組成。其中最特別的是,此高機動個人移動平台因為具有可原地360度迴轉的「菱形四輪底盤系統」,迴轉半徑僅達1.2公尺,再搭配「自傾抗翻系統」,提供彎道行駛之車身傾斜作用,因此應用此技術所開發的個人車體,可在擁擠都會區安全行動自如,不但節省停車空間,也解決狹小空間行車與停車的困擾。Ecooter同時將採用以電力為主要動力來源,因此在運轉時不會產生污染排放,於都會區行駛能源消耗量為傳統汽車的1/3,再搭配輕量車體與先進控制系統,將可真正實現未來環保、節能的都會行動新風潮。

工研院機械所吳東權所長表示,在智慧型車輛發展的國際趨勢上,目前集中在動力傳動、底盤、安全、保全、車載資通訊等領域。台灣廠商在車載資通訊、保全和安全這三大領域已經具有相當的技術與量產能量。為了加速推動國內車輛產業創新,機械所歷年來已成功開發多項整合技術,像是可以辨識車道線並自動發出警示的「車道偏移警示系統」、油電混合動力系統等,Ecooter更是現階段車輛技術創新具體成果展現之ㄧ。目前這些技術已引發國內車輛、零組件產業的熱切回響與後續擴展應用的新契機,相信實現技術研發所追求的”引領新生活、產業高質化”願景將指日可待。

負責研發此項車輛技術的工研院機械所組長王漢英表示,除上述特點外,Ecooter概念也具備先進的智慧化車用電子設備,包括抬頭顯示器、LED頭尾燈、無線通訊與導航、影像後視鏡、行車偏移警示系統等。其中影像系統能提供車側盲點監控,便於駕駛人行駛隨時掌握環境最新狀況,避免不當碰撞。另外未來將繼續發展直接裝置於輪胎之整合式電動馬達與高效能電池系統,也將大幅簡化車體的結構複雜度,便於更多樣與差異化車型的設計。此次工研院還與大可意念共同為Ecooter設計前衛、酷炫的外型,未來感十足。

此外,Ecooter還將於11月義大利米蘭參加「2007國際雙輪車大展」(簡稱EICMA),此為每年度歐洲最知名盛大的展覽之一。這次前往參展係希望能藉此機會展現工研院創新先進的車輛研發成果,與國際車廠進一步跨國合作。

關鍵字: 節能  Ecooter   工研院  交通運輸產品 
相關新聞
HLF高峰會首次移師新竹工研院 吸引全球10大創新生態系代表齊聚台灣
智慧校園 ICT+AI 把關 7-11未來超商X-STORE 8啟動
工研院攜手聚賢研發 開拓農業伴生創電新模式
海委會攜手海廢標竿企業 赴日共創循環經濟新契機
工研院通訊大賽獲獎名單出爐 AI創新應用助2025年通訊業產值破兆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文章
» 臺灣2035年十大跨域趨勢重點及產業
» 迎接Chiplet模組化生態 台灣可走虛擬IDM模式
» 可視化解痛點讓數位轉型有感
» 使用PyANSYS探索及優化設計
» 讓電動車的齒輪瑕疵無所遁形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BMDZLF7ESTACUKO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