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界人士經常將「產官學」三個字掛在嘴邊的,就一個完整的產業鏈來說,由官方供應資源與制定輔助政策、學界負責研發先進技術並轉移給產業、產界則以此技術進行量產,三者各司其職,合作將國家經濟推向高峰,不過前提是這三者必須緊密結合溝通無礙,整個體系的運作才會順暢,不過就目前台灣的狀況來看,學界與產業界的互動,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
/news/2014/04/18/1029370090.JPG |
台灣之前由於教育政策改變,大學數量超過170家,研究數量激增,就政府方面的規劃,這些研究成果會透過橋接計畫,將這些成果技轉給民間企業,不過一來大學數量過多,研究成果分散各地,造成供需兩端資訊流通不足,二來政府的橋接計畫本身也是各自為政,光是領域就包括數位內容、生技、奈米科技…等,在兩邊資訊都各自無法整合的情況下,產、學兩端的出現落差就在所難免。
要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方式,應該是政府單位正視問題嚴重性,設立學界研究成果資料庫,將資訊集中到單一平台,簡化供需雙方的鏈結難度,但此一作法要被動的等政府有此認知,而且就算有相關想法,機構平台的設置建立勢必曠日廢時,因此在官方有動作之前,學界仍有必要採取一定程度的自救動作。
其中較可行的方案,是在研發團隊中設置一位行銷推廣人員,一般高科技研發團隊的成員都是工科背景,未必具有商業行銷專長,因此研發團隊可與同校的商學院合作,由商學院派員擔任研發案行銷人員對外尋找合適廠商推廣成果,如此不但研發成果可以順利技轉,商學科系學生也可藉此增加實際經驗,達到雙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