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因為食物等原物料飛漲,激起人民暴動而衝進總統府,幸好有聯合國部隊維安才避免更大的混亂;南韓也因為民生物資蠢蠢欲動而迫使拼經濟的李明博總統嚴格控制相關物價,但危機仍舊無法排除,聲望直線下跌;英國日前有40萬教師罷工,抗議薪資調幅趕不上物價漲幅,影響8000多所學校的上課。在台灣,即將上任的新政府,已經明確表態油價與水電都會調漲,甚至打算一次漲足,以便回歸市場機制云云,然而各界意見紛沓,也成為新政府要面對的一大挑戰。
面對蠢蠢欲動的原物料飆漲,政府與業者都得小心應付。(Source:ClipArt) BigPic:350x233 |
經濟政策的施行,不患寡而患不均,如果把它都推給市場機制,看起來好像很合理,事實上反而可能會落入人為操作者的把持,可見市場機制不一定是自然而平衡的,至少在時間上就有操作的空間。也因為市場因素錯綜複雜,即使是人為操作也會裝得很自然很無辜,因此政府相關部門必須看清真相、掌握趨勢,在適當的時候介入物價的調控。
雖然新政府信誓旦旦要調漲油價,但等到真正接手政策的施行時,就會得到更多資訊來左右真正的決策,所以目前所謂的一次漲足,只能說是政治語言,先把醜話說在前面,當民眾有了心理準備,如果將來少漲一些,也會被視為是德政一樁。然而不論是漲與不漲都會影響產業的發展,業者要有自己的主見與要求,不要被政治語言所耍弄了。
產業間當然都是各自為政的,石化產業得到庇護或操作下先漲價了,就會累積較大的競爭優勢,其它產業則處於挨打的地位。當各個領域在經濟衰退又面臨競爭的壓力時,誰也不敢立刻跟漲,就好像計程車業者為了保住乘客的支持,當然不敢隨意漲價,否則失去客源才真是得不償失,所以只好暫時吸收全部或部份調漲成本,等到跟漲到應有的利潤時,恐怕已是二、三年後了。
所以各個產業本身也有漲與不漲的問題,以電子產業來說,漲,一般企業的IT採購預算可能會縮減或刪除,一般消費性電子產品或筆電、手機等也會被消費者抵制,銷售量將大減;不漲,恐怕有很多企業會因為成本的壓力而撐不下去,而一般電子業的週期又特別短,6個月已經是產品決定勝負的關鍵期限,那有能力可以撐到調漲之時?
總而言之,先漲價的龍頭產業,在賺足了資本之後,就可以領先其它業者,獲得更多更大的致勝或壟斷機會,如果期間相差兩三年,在十倍速時代,一般產業要付出的機會成本恐怕要二、三十年才趕得上。所以,原物料、食品等的漲價,必須由政府做人為的管控,以防止惡意的操弄。況且在經濟成長幅度高的時候,水電油價漲與不漲,還可以遵行市場機制,當經濟衰退時,漲不漲價則一定要有人為的配套措施。
無論政府對付通貨膨脹的決策為何,電子產業與政府面對的其實是同樣的難題,漲與不漲間也都要自行做主、仔細拿捏;個別的廠商也是一樣,畢竟每個個體的條件都不相同,但不管如何做都有風險存在,所謂:「欲寄君衣君不還,不寄君衣君又寒;寄與不寄間,妾身千萬難。」在這次物價波動中,只能預祝大家都可以順利過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