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兩千年的網路夢已經回歸平淡,知識經濟的名詞卻深留人心,儘管許多人不清楚知識經濟是什麼?工廠管理倒是很容易理解的,經濟模型通常會以投入的資本、勞力與生產的技術來描繪與產出的關係,而著重於勞動力工時的現代工廠管理架構也因應而生。

不過這樣的管理方式與公司經營概念,卻逐漸地捉襟見肘,我們不斷地聽到產業界對於半導體人力的缺乏,對於光電人力的缺乏,對於IC設計人力的缺乏,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勞力市場亦是一個交易市場,當需求超過供給時,照道理就業薪資應該上揚彌補供需缺口,然而我們看到的是產業界不斷地需要工資較便宜的科技新鮮人,便宜的科技新鮮人永遠嫌不夠,有經驗的科技業勞工卻由於工資認同的差距而乏人問津。

這些問題的解答應該回到公司管理的本質:現代的企業仍舊因循著工業時代的工廠管理,而非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知識管理!這話怎麼說呢?相信大部分的人都認同一個現象,同樣職級的科技業員工薪資報酬很難超過一倍,但工作的貢獻度卻往往超過好幾倍。這個現象就反映出管理方式的缺陷,工廠管理的方式量化的標準是工時,機器數目和員工數目,而知識經濟時代主要的生產工具是有創造力的勞工,而有創造力的勞工卻沒辦法用工時,機器數目與員工數目來衡量。這樣的現象造成了許多科技公司的管理出現問題,當同職級的員工所獲得的報酬無法反應工作貢獻,而升遷又往往取決於年資長短或相對學歷時,科技業的員工心中的無奈是可想而知的。你永遠都可以看到科技業員工茫然地加班到晚上九點以後,而永遠看不到工作表現優良的員工可以一星期只上三天班,因為公司的管理仍舊是工廠管理,管的是你的工時,吃完晚餐九點後走的員工,永遠較五點準時下班的員工獲得老闆青睞。一個例子更可以說明公司抗拒知識管理,公司通常要求新進的員工,簽下放棄專利權利的協議書,而僅以固定的獎金來『獎勵』發表專利的員工,如此的專利品質是可想而知的,公司會得到一大堆可以量化的專利數目,而有用的專利卻如大海撈針般稀少。

知識管理並非只是專利文件管理,能有效反應工作表現的管理才是知識管理。當知識管理的理論略具雛形後,科技公司的管理才能邁向真正的知識管理,擺脫工廠管理的科技業員工,也才能早早下班,獲取應得的工作報酬,也才能享受符合人性的家庭生活;同樣地,科技公司也會蒙受利益,當公司少了許多空轉的機器(產出低落的員工)後,公司的支出成本才能真正發揮效益,同時落實知識經濟時代的知識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