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客觀發展條件大陸業已齊備

從產業興起的誘因來看,除了從資金、人才、技術等構面剖析外,當地是否具備足夠的市場誘因,亦是重要的評量點。從此一觀點來看,大陸的確是具備相當強烈的市場誘因。從資策會所發佈的資料來看,大陸已取代東南亞國家成為台商海外最重要生產據點。在台灣資訊硬體在海外生產的比重中,大陸已從1998年的29%上升到1999年的33%之多,並有大幅增加的趨勢。

然而,當我們將IC產值除以市場規模所得到的數字加以分析,可以發現此一比值姑且稱之為自給率的數字,卻只有14.5%,換言之,大陸內部所需的IC零件,有高達85%須仰賴外人供應,而此一龐大的落差,正是站在進口替代的觀點下,大陸具備發展IC產業的客觀條件。

假以時日,在關鍵零組件自主的誘因下,大陸倘若再配合當地晶圓代工廠崛起的奧援,IC設計如雨後春筍的冒出,將不再是新鮮事。

■台灣的IC設計試圖轉型

從IC設計的觀點來看,可說是全然屬於腦力密集的知識型產業,附加價值可說十分仍難以被取代,將產業的重心由IC製造轉向IC設計應當是台灣未來發展方向。從台灣過去發展IC設計業的歷程來看,目前發展較為成功的多屬於資訊應用的廠商或多半集中於資訊應用的IC上,如威盛的PC晶片組、瑞昱的網路卡IC等都是其中的代表。

分析其原因,不外乎是台灣具備豐富的資訊硬體發展經驗,且對資訊IC的需求市場龐大之故,換言之,在下游有足夠市場支持的奧援下,配合當地的晶圓代工,設計業者的繁盛發展也就較為容易。在這樣的概念下,產業的趨向正由資訊轉往通訊領域發展,台灣的IC設計業也正試圖轉型於此。

■大陸通訊發展潛力驚人

然而,嚴格說來,目前國內的IC設計業普遍遇到發展瓶頸,或成功者也主要集中於與電腦較相關的網路通訊領域。而其瓶頸之處主要有二:一是技術取得困難,其次是台灣下游系統業者仍顯薄弱,故無龐大的內需市場支應。而此兩大缺憾,似乎在對岸的大陸,都可找到較佳的解決方案,在人才技術的取得上,熟悉產業技術的人士都知道,當今在美國精通通訊的人,有很多是中國的留學生;再加以大陸原本在通訊業就很強,致使從全球的觀點來看,通訊IC的設計人才,目前大陸人才可說扮演中流砥柱的角色,而相對來說,台灣的人才可說著墨不深。

再者,就市場胃納來看,當今的中國大陸,更是全球無線通訊商機最龐大的市場,且當地的系統廠商,如巨龍、大唐、中興、華為等更是規模龐大且影響中國市場甚巨的業者,華為更有人稱之為「中國的思科」,可見其影響力之大。因此,就下游系統業者的力量來看,大陸也遠比台灣的基礎來得雄厚。

在互補雙贏的合作思惟下,台灣業者在IC設計已有多年經驗的累積,產品商業化的開發、規劃、量產等,更是大陸目前所遠遠跟不上的。倘若能結合大陸海外優秀的人才,在大陸龐大的通訊IC商機的奧援下,應該是台灣IC設計業者未來可以發展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