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上週DLJ分析師在預期第四季個人電腦需求將減緩,進而會抑制DRAM需求成長的情況下,調降了美光科技的投資等級,並形成了全球股市半導體類股的向下急殺。但對華爾街其他多數的分析師而言,DRAM的長期需求依然是供不應求,並對美光科技採取買進的建議。同樣地,七月初所羅門美邦證券及美林証券分析師,也對半導體景氣提出了逢高出脫的建議,也一樣遭到大多數分析師的圍勦,但同樣也造成全球半導體類股的跌跌不休。半導體景氣到底該如何預測?可以事先預測嗎?

■矽晶週期的巨觀產業趨勢

回顧半導體產業發展,在1979年三及四吋晶圓為主流的時代,首次突破一百億美元,歷經了十五年的應用發展後,晶圓尺寸也由五吋、六吋,進展到八吋時代,而終於在1994年再次突破了一千億美元大關。根據估計,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在各項通訊及消費性電子產品需求的激勵下,將可望在2003年時,達到將近三千(WSTS預測為2,890)億美元的規模水準。

如果從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成長率的變化幅度來看,我們當可清楚地觀察到每隔十年左右,所呈現出的半導體產業景氣循環起伏的現象。若從實際的市場規模成長趨勢來看,從1975年的負成長(-6%),到1984高達46%正成長的九年期間,年平均複合成長率為20.4%,而整個成長率由低至高的起伏變化,恰恰形成一個景氣週期的現象。在幾乎相同的模式下,從1985到1995年的十年間,年平均複合成長率亦同樣維持在20.8%,而從1985年最低的(-16%)成長開始,到1995年的42%高峰後,亦同樣形成了一個成長率由低到高的完整景氣循環現象。

而此種半導體市場從供過於求所導至的價格下滑(成長率下跌),到供不應求所形成的價格上昇(成長率提高)的矽週期循環效應,亦幾乎主宰著過去二十多年以來的半導體市場規模的發展趨勢。而這也正是七月初所羅門美邦之所以認為現階段半導體景氣及股價正處於階段性高峰,而後將開始邁入衰退的重要論點依據。

■摩爾定律的微觀技術進展

然而,除了由晶圓廠世代交替所造成的產業結構性變遷外,從微觀的摩爾定律角度來看,平均每三年增加一倍電晶體數目的微縮製程效益,亦造成了半導體產能供給不少的衝擊。以DRAM為例,製程微縮所造成的產能供給增加(0.35微米350顆、0.25微米550顆、0.2微米800顆),也幾乎是以平均每年60%左右的幅度在增加著。

也正由於此種製程微縮技術的強大驅動壓力,而形成了各大晶圓廠得不得不持續進行設備投資及製程提昇的競爭壓力,一旦稍有遲疑與不濟,未能維持一定程度的規模經濟及成本優勢,便會被市場無情淘汰,而這也正是為何原本九十年代初全球二十多家DRAM廠的風雲時代,至今前五大大佔有率將近75%,而其他DRAM廠已紛紛表態轉移投資重心或專注特定利基產品的重要原因。

要想看清半導體景氣未來發展趨勢,便不能不瞭解半導體產業所具有的此種巨觀及微觀特性。首先,在巨觀的角度上,儘管現階段十二吋晶圓廠已成未來建廠主流,但回顧過去五吋到六吋(1982-1984),或六吋到八吋(1992-1995)的交替現象,初期的技術導入及設備適應,往往形成產能提供的空窗期,也正因此而形成了景氣成長的第二高峰階段。依此推斷,儘管今年已達到第一循環階段的成長率高峰(1996-2000),在接下來八吋產能的成長高峰過後,可預期的是在2003-2005,將會是八吋與十二吋產能空窗期所形成的另一次景氣週期的成長高峰階段。

此外,從微觀的角度來看,由於製程微縮所造成的產能增加,往往是形成市場短期價格波動的重要影響因素,除了各廠製程進展程度及效率提昇充滿不確定性外,再加上各種需求面因價格波動所造成複雜的連鎖供需效應,更加是令人難以掌握,而這也形成了各家分析師立場不同的觀點論戰導火線。然而,不論景氣多空爭辯的結果如何,幾乎可以確定的是,此種短期變動惟一不變的就是「變動」本身。當今日的「積極買進」到下個月突然變成「賣出」時,我們其實這並不需要感到驚訝!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