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媒體披露IBM公司正在進行一項研發工作--量子電腦(Quantum Computer),研究的內容對現有的科技將會是一種「顛覆性」的影響。根據IBM的構想,未來的微處理器(CPU)或記憶體(RAM)構造僅由5顆原子就可完備了,因此大家可以想像未來的電腦會小到什麼程度。在「費曼處理器」(The Feynman Processor:Quantum Entanglement and the Computing Revolution)這本書的介紹中,對量子電腦有一段驚人的描述:「根據科學家推測,它的作業效度,將等於現在你每天都在使用的『古典電腦』40億台同時運作...」,這麼「小」的威力竟是如此巨大。

既然是量子電腦,應該就是利用量子物理的相關知識及原理來設計,但是量子世界卻必需服膺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簡言之,在微觀的物理世界裡,量子粒子的行為是一種隨機性質,此隨機性是我們所無法預測的。這些現象完全違背了自從牛頓以來所建立起來的宏觀物理法則,即使連科學巨人愛因斯坦都在量子世界裡「晚節不保」,但是量子理論已是被普遍接受的科學觀點,並且在實驗上已有包括原子核自旋、超導量子迴圈等計算方式的成果累積。

然而,截至目前,科學家對量子現象的解答探索尚無定論,那為何各界卻已經在積極研發電腦產品的應用呢?分析其原因,一個是科技高度發展必然的思考軌跡,另外,則是它「如上帝般的神奇力量」,例如要完成「一個64位數字的因子分解,需花費比宇宙年齡還要長的時間,但量子電腦可以在非常短的時間內解決。」,如此能力當然會激發業者無限的想像空間,以商業利益來看,如果誰先成功開發出產品,其商機可是會「翻了好幾翻」。

對台灣而言,這會是一個突破現有產業格局(代工為主)的一個契機點,研究單位或業者應積極加入或結合全球正在發展量子電腦的團體,以我國目前在電子、半導體領域的成就與影響力,相信有不錯的「因緣」。我們也呼籲政府及有關單位應對這種重大的前瞻科技主動投入,進而成為產業的後盾,以半導體科技目前發展略顯疲軟的情況來看,及早尋求科技的下一波脈動是刻不容緩的。